小儿口吃的四大原因

发布时间:2013-01-06 李建瑞

口吃是一种儿童语言表达障碍,表现为说话时语言的速度、节奏与流畅异常,俗称“结巴”,多在2~5岁期间发生,故2~5岁为防治该病较好年龄。

小儿口吃有真假之分

1~4岁的孩子口吃是正常现象。口吃有真假之分,5岁才是鉴别真性口吃的分水岭,家长如发现问题务必立即带孩子就医,不及时进行矫正可能会持续到成年。对口吃病没有**药,需要家长更多耐心、倾听和鼓励。

口吃是儿童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人群中口吃发生率约为1%,但5%的人在一生中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口吃。5岁前,很多孩子都会出现暂时性发育性语言不流利,特别是3岁的孩子,开始学会构造词句,但是他们的神经生理成熟程度还落后于情绪和智力活动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不过,很多孩子口吃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消失。

那么小儿口吃是怎样发生的呢?

一、口吃产生于小儿学说话的过程。

小孩在3~4岁时开始学说话,这时句子常不完整、有停顿、拖音和重复现象,这和口吃一样,但这是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语言能力的增强,说话流畅了,口吃也消失了。假如在学习说话的过程中,父母过于着急,总认为自己的孩子说话能力比别的孩子差,总说不清楚,不是耐心地帮助诱导孩子去改正口吃,而采取责备甚至处罚的方式强迫孩子改正。这时孩子就产生一说话就紧张的心情,怕说不好被大人责备和取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口吃的毛病。

二、口吃产生于模仿。

儿童善于模仿,这是他们的特点,如在同学、家庭或街坊邻居中有口吃的,或在电影、电视节目中看到有口吃者,儿童常常喜欢模仿,时间长了自己也变得口吃起来。

三、口吃与孩子的性格有关。

口吃的孩子常常性格内向,容易产生羞涩、自卑和紧张的心态,常把一些小事放在心上,经不起一点外界的刺激和微小的挫折,这时若稍有口吃并遭到周围人有意和无意的讥笑,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一说话就紧张,口吃也更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四、口吃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如父母不和或离异,孩子失去家庭温暖,造成性情孤独、自卑;过度的焦虑、惊吓或某些疾病等也可以产生口吃。由此看来,产生口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可以是单一的,有时则为综合的因素。

预防宝宝口吃,家长要有耐心

预防儿童口吃,除了避免孩子模仿口吃外,家长在孩子学语阶段必须避免急躁。幼儿刚开始学习说话时,口齿不清,字音重复是正常现象,有的家长却过早地强迫孩子要口齿清晰,言语流利,这样容易使孩子心理负担过大,一说话就怕不流利,结果真的成了口吃。另外,有的儿童偶尔会出现口吃现象,如果家长过分关注,时刻提醒,以后说话时孩子会特别留意自己是否口吃,久之就会形成心理负担。因此,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孩子说话时不要打断,不要指责。

口吃不仅严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还将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使注意力缺陷和学习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增加。建议家长要耐心听孩子在讲什么,而不是听他怎么讲;对他讲话的内容做出反应,而不是对他的口吃做出反应;不要打断他的讲话,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与此同时,家长要保证每天至少花5分钟时间和孩子谈话,做到语速缓慢、语言简单、轻松愉快。另外,儿童最初语言学习主要靠模仿,因此家长本身要有很好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