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3-06-26 李巧娴

白内障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一)


白内障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此型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中75–80%, 根据其发病过程,分为四期:

1. 初发期

体征:混浊出现在晶体周边部皮质,呈楔形,优秀指向中心。

症状:此期疃孔区透明,视力一般无影响,如不散瞳检查难以发现。

检查:扩瞳检查可见周边部皮质楔形混凝土浊,检眼镜彻底照法检查可见瞳孔红色反光区中有黑色楔形暗影。

2. 膨胀期(未成熟期)

体征: 当楔形混浊逐渐发展时,晶体纤维逐渐吸收水分变得混浊及肿胀,混浊扩展到瞳孔区,由于晶体肿胀,使虹膜向前推,前房变浅,容易诱发急性闭角青光眼。

症状: 随着晶体混浊的逐渐加重,视力逐渐下降,有些病人可出现复视、多视或眼前黑影。

检查: 一般斜照法即可发现瞳孔区的混浊,虹膜投影检查呈阳性。

注意: 此期检查时,如发现前房浅,应慎用扩瞳药,易激发青光眼。

3. 成熟期

体征: 晶体内的水分逐渐丢失,肿胀消退,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晶体变得完全混浊,外观呈弥漫性灰白色混浊(白瞳),虹膜投影消失。

症状: 视力严重减退,可仅有手动或指数的视力。由初发期到成熟期一般需数月到数年不等。此期以往被认为是手术的较好时机。

检查: 虹膜投影消失(阴性)。

4. 过熟期

成熟的白内障若不及时手术治疗,经过若干时间,变性的晶体

纤维逐渐分解变成乳汁状物,晶体核下沉,囊膜变得松弛皱缩,前房可变深,有的病例可见虹膜震颤。液化的皮质可释出到前房,产生晶体皮质过敏性葡萄膜炎或继发性青光眼(错失手术时机,可带来很多麻烦)。


[page]

白内障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二)


白内障的检查方法都有哪些

老年性核性白内障

此型占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20~25%。由于混浊的部位以晶体核部为主故命名。 体征: 初起晶体核呈灰黄色混浊,皮质透明,以后晶体核密度 逐渐增加,颜色也逐渐加深,可变为棕黄色或棕褐色混浊。

症状: 由于晶体核的密度增加,屈光指数增加,使屈光力增强,病人常变成近视状态,看近时可不戴老光镜,临床把这种现象称为获得“第二次视力”(The second vision)。随着晶体核颜色的加深,视力逐渐下降,当光线强时,由于瞳孔缩小,视力更差;光线暗时,瞳孔扩大时,混浊的晶体核与透明的周边皮质造成双焦点状态,使病人生活非常不便。此型白内障进展缓慢。

检查: 晶体核混浊。

放射性白内障

晶状体有明确的一次或短时间(数日)内受到大剂量的外照射,或长期超过眼晶状体年剂量限值的外照射历史(有剂量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记录显示累积剂量在2Gy以上(含2Gy),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晶状体开始混浊;具有放射性白内障的形态特点;排除其它非放射性因素所致的白内障;并结合健康档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诊断为放射性白内障。

I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有细点状混浊,并排列成环行,可伴有空泡。

Ⅱ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呈现盘状混浊且伴有空泡。严重者,在盘状混浊的周围出现不规则的条纹状混浊向赤道部延伸。盘状混浊也可向皮质深层扩展,可呈宝塔状外观。与此同时,前极部前囊下皮质内也可出现细点状混浊及空泡,视力可能减退。

Ⅲ期

晶状体后极部后囊下皮质内呈蜂窝状混浊,后极部较致密,向赤道部逐渐稀薄,伴有空泡,可有彩虹点,前囊下皮质内混浊加重,有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Ⅳ期

晶状体全部混浊,严重视力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