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23 李娟
肺吸虫病为一种称人兽共患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胸痛、咳痰等,因病变多发生在肺部故又称肺吸虫病。本病流行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大洋洲许多国家。
肺吸虫囊蚴当被吞食后,约30~60分钟即在上段小肠内经胆汁等消化液的作用而脱囊,脱囊后尾蚴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在腹腔内幼虫先钻入腹壁肌肉内,稍稍发育,约一周后再逸出到腹倥内。可暂时侵入肝脏或穿透横膈到达胸腔,在胸腔内生活数日至十几日后侵入肺实质,并在肺内定居发育,约经60~80天后即成熟排卵。
虫体虽大多穿过横膈进入胸腔,但亦可继续在腹腔内窜行,侵犯肝脏、脾脏、肾脏形成囊肿。虫体亦可直接沿神经根侵入脊椎管在脊髓旁形成囊肿,破坏或压迫脊髓,造成截瘫。窜向下腹可侵及膀胱或沿腹股沟管到阴囊,引起精索及阴囊内病变,有的虫体可穿过腹壁肌至皮下组织,并到处游走成为游走性皮下结节。
早期可有腹痛、腹泄、食欲不振、皮疹、发热、胸闷、咳嗽等。因本虫可以侵犯全身各处,依侵犯部位不同可以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 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与感染程度密切相关,最短可于食蟹后4小时发病[3],多数在15~30天[2]。
(二) 急性并殖吸虫病:初发症状为腹痛、腹泻、食欲减退,继之出现畏寒、发热,稍后出现咳嗽、胸痛、咳痰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到肺部病变、胸腔积液等。
(三) 慢性并殖吸虫病:大多数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已进入慢性期。主要症状是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并伴有乏力、消瘦、盗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