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塞氏病的饮食

发布时间:2012-11-25 于凤章

白塞氏病自古就有,男女均可发病,可见于各个年龄,以35岁后多见,其发生、发展与免疫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中医称之为“狐惑”,且指出“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

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不足、气阴亏虚、外感湿热等密切相关,久之,湿热与气血相搏,湿、毒、淤相互交结,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白塞病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发展和损害,反复发作为特征的多系统损害疾病。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为常发病部位,病情一般较轻;心和大血管、消化道与神经系统等为少发病部位,病情一般较重。临床表现多样,其预后与受累脏器有关。

白塞病患者在饮食上应适宜清淡,对辛辣温燥,肥甘油腻及烟酒应有所节制。

从中医病因病机来认识此病,主要是脏腑积热,蕴积成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及烟酒易导致脾胃蕴热,日久蕴毒,因此不能食用。应选择清淡化湿之品,如平常多食赤小豆,绿豆,西瓜,冬瓜,薏米仁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吃牛肉,羊肉,狗肉,驴肉及姜,葱,蒜,辣椒等辛辣刺激之品,烟酒能助温酿热,所以应戒烟忌酒。患病期间,尤其是口腔溃疡较重时,不能吃过硬或温度过高的食物,以免损害创面。应以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为宜。

白塞病溃疡主要集中在口,眼,生殖器三个部位,因此应做好口,眼,生殖器三个特殊部位的护理。

白塞病是一原因不明的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以口腔、外阴溃疡、眼炎、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病类似中医中的 “狐惑病”。中医认为本病属于“寒疡”、“阴疡”范畴,证属里、寒、虚。主要病理基础为阴虚阳亢。辨证分型认为本病主要存在肝热、脾湿和肾阳不足现象,因而中医对本病的辨证治疗也是针对上述三项来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