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04 陈贤楠
张某,女,25岁,G1P1,末次月经2001年7月13日。体重46Kɡ,于2001年7月22日到乡服务所要求皮下埋植避孕。按常规操作在左上肢肘关节上3㎝处皮下埋植Ⅰ型皮埋剂,(六根型)。每根含左旋18—甲基炔诺酮36㎎,总量 为216㎎,手术顺利。皮埋术后月经周期规律,15(4—6 25—28)全身无明显不适,因计划妊娠于2004年10月24日来我站要求取出皮埋剂,自诉埋植6根皮埋剂,但实际取出2根。经仔细询问术后未按服务人员的医嘱执行,因怕副作用大自行解开绷带挤出4根皮埋剂,仅留2根,术后4年内未采取其它避孕措施,未妊娠。
讨论:皮埋作为一种有效性极高,99.5%以上的避孕方法,在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中广泛应用,其优点:长效、理植一次可避孕5年,对性生活无影响,无需定期供应,埋植24小时后即产生避孕效果,取出后立即恢复生育能力,有助于预防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缺点,可改变正常月经周期。出现经期间出血,经期延长或闭经等,因经期紊乱而取出者较多。就我站取出的情况看,体重越轻,发生不良反应者越多,可理解为按体重用药的机理。但皮埋剂Ⅰ型(6根)总全量为216㎎,可避孕5年。Ⅱ型(2根)含量为150㎎,可避孕3年。装入硅胶棒后成为缓释剂,且皮下血液循环相对于胃肠、肌肉相差很大,对左炔诺酮释放量就相对很少。本例节育者皮下埋植剂的含量仅占Ⅰ型皮埋剂的三分之一,占Ⅱ型皮埋剂48%。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无明显的副作用,这可能于左炔诺孕酮的结构、理化性质及药动学有关,左炔诺孕酮为消旋甲炔诺酮的光学活性部分,其具有遏制排卵,使宫颈粘液变稠,遏制子宫内膜发育的作用,蛋白结合率93%—95%,生物利用度100%,较多分布在肝肾,卵巢及子宫,代谢物以葡萄糖醛酸盐和硫酸盐的形式从尿和粪便中排泄。因生物利用度高,小剂量同样可起作用,现用皮埋剂可按体重而定其埋植的根数,不可一律按制剂全部植入,避免皮埋剂剂量大,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给广大育龄妇女造成心身健康的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