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1-14 于凤章
减轻脊髓损伤为当前临床上最为多用的措施,常用的药物包括以下数种。
①甲泼尼龙:动物实验已经证明甲泼尼龙(MP)对脊髓损伤具有治疗作用。早于1990年,Bracken等报道采用多中心、双盲、对照的试验方法对162名脊髓损伤患者进行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的临床研究。6周和6个月后的结果表明:损伤后8h以内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和感觉功能在6个月时明显恢复,而超过8h的病例则无效。这是首次成功地证明药物对脊髓损伤具有治疗作用的临床试验。Bracken等于1997年介绍了其进行的第3次国家急性脊髓损伤的研究,结果表明,脊髓损伤后3~8h开始给予大剂量MP治疗、48h连续静脉滴注的脊髓损伤患者,其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大剂量治疗组病例。于伤后48h连续静脉滴注非糖皮质激素21-氨基类固醇——U-74006F同样可以显示出疗效。此后,Pettersson等(1998)采用大剂量MP在8h之内对颈部挥鞭样损伤患者进行治疗,6个月后也显示有效。
基于这一长达十多年的临床研究,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提出建议:对脊髓损伤后3h以内抵达的患者,连续24h MP治疗。目前临床上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一个15min内按35mg/kg剂量快速静脉滴注,间隔45min后,按5.4mg/(kg·h)剂量连续维持23h静脉滴注。而于3~8h之间来诊者,亦应及早开始MP冲击疗法,并应维持48h。
②纳洛酮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0年前,Faden等已经证明纳洛酮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对动物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量的增加和运动功能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此两者均为阿片受体拮抗药,尤其是后者为生理性拮抗药,不阻断镇痛效应。但同时也有研究证明,纳洛酮对大鼠脊髓压迫性损伤模型无治疗作用,并在临床试用中证明该药物对人类的脊髓损伤也无显效。实验表明,TRH对脊髓损伤的疗效明显,其剂量>0.02mg/kg时即产生明显的作用,且剂量与效应呈正相关作用,但较好剂量为2mg/kg。其临床治疗作用也已被Faden等学者证实。
③尼莫地平:尼莫地平对脊髓损伤的作用已受到重视。加拿大截瘫学会脊髓损伤研究室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单独应用此种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对改善大鼠胸髓压迫性损伤后脊髓血流量以及恢复运动和感觉诱发电位无作用;但是与肾上腺素或右旋糖酐联合应用则出现疗效。这一结果表明,只有动脉压维持在一定水平状态下,尼莫地平才会发挥其疗效。在血管扩容的情况下,尤其是受损局部的微细血管流量增加状态下连续应用该药物可促进受损动物运动功能的恢复。
④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药MK-801:MK-801是一种非选择性NMDA受体拮抗药,最先由Faden等应用此药物治疗大鼠实验性胸髓损伤,结果证明该药物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并使受损脊髓的病理改变减轻;并由此提出了兴奋性神经毒素是脊髓损伤的致伤因素;同时也表明,如能及早地应用NMDA受体拮抗药治疗,则可减轻脊髓的受损程度。相继的研究亦证明,MK-801对于脊髓缺血性改变同样有效,但对于脊髓损伤后期病变的治疗则无显效。近来,Gaviria等(2000)研究证实,新的NMDA受体拮抗药GK11的神经毒性明显低于MK-801,在形态学、运动功能及电生理等方面已显示出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
⑤其他有效药物:目前较为明确的药物有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别嘌醇、奥古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聚乙二醇和二甲基亚砜等,均具有减轻脊髓损伤程度的作用,但有待临床上更进一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