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预防结核病?3月24日记者专访省疾控中心,有关专家支了三招预防措施:一是尽早发现病人。在未发现患病前,新发病人没有采取任何预防手段,在与家庭成员、同事、同学等密切接触的过程中,接触者就容易被结核菌感染。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结核病的根本办法。并着重对肠外结核的发现,特别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尽快使痰菌转阴,以免吞入含菌的痰而造成肠感染。
肠结核多见于10~29岁的青少年(60%),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有体弱、消瘦、贫血、食欲下降、不规则发热和盗汗等全身症状。但增殖型肠结核,全身症状较轻。
对肠结核的预防, 应着重在肠外结核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广泛进行有关结核病的卫生宣教,教育肺结核或喉结核患者不要吞咽唾液,并保持大便通畅。
肠结核常继发于肺结核,故应对原发病诊断,积极治疗,加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患者避免吞咽痰液及不随地吐痰,提倡使用公筷,牛奶应充分消毒。
肠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因此,有效地隔离,治疗肺结核病人,并教育患者不要吞咽自己的痰液,对预防肠结核有重要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肠结核乃至肺结核的发病率必将进一步下降。
肠结核的临床表现在早期多不明显,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如与肠外结核并存,其临床表现可被遮盖而被忽略。因此,活动性肠外结核病例如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肠穿孔发生率次于肠梗阻,居第2位,主要为亚急性或慢性穿孔,可在腹腔内形成脓肿,溃破后形成肠瘘。急性穿孔较少见,常发生在梗阻近端极度扩张的肠曲,或见于有多段肠狭窄造成的闭锁性肠梗阻。
肠结核起病缓慢,早期症状不明显,可仅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伴有活动性肠外结核,其临床表现可被遮盖而被忽略。在急性进展期则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腹痛、腹泻、体力减弱、消瘦及苍白等症状
因病变常累及回盲部,故疼痛最常见于右下腹,触诊时可发现局限性压痛点。疼痛亦可位于脐周,疼痛一般较轻,呈隐痛或钝痛,亦有表现为间歇性疼痛,常于进餐时或餐后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