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慧萍教授详解青光眼并非不治之症

发布时间:2013-07-18 求医网

  全世界,随着眼科疾病发病率的上升,青光眼已经成为眼科疾病又一导致患者眼盲的杀手,为了提高广大朋友对青光眼的认识,日前,求医网记者带着对青光眼的一些疑问,采访了国内青光眼学组委员、二院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

  专家简介:


眼科主任 原慧萍

  原慧萍,教授 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199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获得眼科学硕士学位,2000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省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现担任中华眼科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国内青光眼学组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理事、黑龙江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眼科专业委员会青光眼学组组长和遗传眼病学组副组长、英国传统医学会理事、美国眼科学会国际成员、中华眼科杂志、国内实用眼科杂志、国际眼科杂志、眼科和眼视光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青光眼已成为我国当前主要致盲病之一

  原慧萍教授介绍,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它是眼压异常升高,引起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的一种疾病。原发性青光眼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或急性青光眼是一种重要的眼科急症,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可以在短时间内致盲。该病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女性更常见,常有远视,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等症状的发生。另外阅读、疲劳、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等原因均可诱发该病。其典型的症状是剧烈的头痛、眼痛、流泪、视力严重减退,可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早诊断即可早预防青光眼

  原慧萍教授说,青光眼是一种致盲率很高的眼病,其发病有多种因素,有眼球本身结构的因素、遗传因素、神经血管系统及环境因素影响等。易患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应提高警惕,进行青光眼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尽量避免青光眼病程进展,最大限度地保存现有视力。原发性青光眼绝大部分是双眼发病,对于一只眼已发病的另一只眼,应尽早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进行相应的处理。

  由于青光眼位居当前不可逆致盲眼病的第二位,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损失。所以早期发现、早期预防尤其重要。建议大多数人在35岁左右应进行青光眼特定的全面检查,40岁是进行另一次检查,40岁以后每隔2—3年检查一次。对易感人群,35岁以后,每一年或两年检查一次眼内压和视神经。
[page]青光眼并非不治之症[/page]

  青光眼并非不治之症

  针对青光眼的治疗,原慧萍说,青光眼并非不治之症,若能早期发现,给予适当的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维持宝贵的视力。治疗急性青光眼的方法是利用药物把眼球内过高的压力减低;同时,急性青光眼患者一般较适合手术治疗,防止过高的眼压损毁视神经,引致视力或视野减退。原慧萍说,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的眼睛持续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尽快找眼科医生接受彻底检查建议是每年应检查一次眼压,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近年来,随着激光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和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制认识的深入,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和使眼组织损伤最小,达到尽快有效降低眼压目的的治疗,越来越受到青光眼医生的青睐。

  相关链接:

  在我国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比例约为3.7:1。世界卫生组织收集的资料推测全球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约6680万,其中约10%的患者失明。在日本1988至1989年对国内7个地区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为0.4%。在我国国内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率约为0.68%,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2%,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4%-7%。在我国吉林省最新调查结果表明40岁以上人群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率约为2.5%,随年龄增加其患病率增高。其中男性青光眼患病率为1.5%,女性为3.5%。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原慧萍教授在青光眼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做了大量工作,如对青光眼发病机理的研究、视神经损伤再修复的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基因筛查研究以及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术后瘢痕化的预防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对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除依靠眼底、眼压、视野检查外,还联合应用激光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OCT等对青光眼患者作出早期诊断和随访观察;而对闭角型青光眼也采用与国际最新治疗接轨的系统治疗,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病机制、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系统而个性化的治疗,使许多青光眼患者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最有效的视功能保护。对难治性青光眼,如青少年型青光眼、残余性青光眼和血管新生性青光眼等,采用各种有效的改良手术方式进行治疗。除针对眼压这一高危因素治疗外,还将基础研究应用到临床中,针对视神经损伤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视神经保护性治疗。

  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尽早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以降低眼压,同时患者应仰卧位以使晶状体后移。如果经过紧急和强化的药物治疗后,眼压降低、房角重新开放、角膜水肿减轻,则可选择激光虹膜切开术 (laser iridotomy)。如果激光虹膜切开术后房角开放,不伴有周边房角前粘连 (peripheral angle synthesis, PAS) 或有PAS但没有关闭,患者应接受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和皮质类固醇直到炎症被控制。如果激光虹膜切开术后房角广泛关闭,可以选择激光虹膜成形术。房角广泛关闭者也可能存在高褶虹膜、晶状体大、晶状体向前移位或恶性青光眼的可能,应选择适当的手术。如果经过紧急和强化的药物治疗后,眼压不变或者升高,房角关闭、角膜水肿,证明患眼对药物的反应差,则选择氩激光虹膜成形术(argon laser peripheral iridoplasty, ALPI)。只有在用了最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后,眼压仍然很高、房角仍然关闭、角膜水肿和瞳孔散大仍然存在,并且前房极浅难以进行激光虹膜成形术时,则应选择晶状体摘除术或小梁切除术。同时对于急性发作眼的对侧眼还施行预防性激光虹膜切开术。需要了解手术后即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也仅仅是得到了控制,它还未得到治愈,需要经常性的、终生的护理。

  更多相关访谈链接:

  专访赵振林医师谈如何彻底远离痔疮

  中医儿科主任医师毕可恩讲解小儿自闭症

  泌尿外科主任医师许建业讲解夏季尿路感染预防知识

  齿科专家张帅玉、梁燕斯为您全面解析种植牙

  儿科医学博士姜毅谈:宝宝经常腹泻如何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