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24 求医网
一说到梅毒,大家肯定都听说过。这种传染性疾病往往伴随着滥交等等,但事实上,性传播只是其中的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而随着婴儿患有梅毒的病例增多,梅毒的母婴传染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角。那梅毒的传染方式有哪些?传染的几率高不高?母婴传染能够破解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陕西省新安中心医院——国家重点性病诊疗中心,对中心主任梅涛进行了采访。
梅涛教授谈梅毒的传染几率有多高梅毒妈妈能生出健康宝吗
记者:梅毒我们大家都听说过,但梅毒到底是什么一样病我们却不是很清楚。梅主任,梅毒到底是种什么病?
梅涛: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性传播疾病,已经问世数百年了,目前在世界范围均有分布,是十分重要的性传播疾病;可以分为获得性梅毒、先天梅毒和妊娠梅毒等。
记者:现在得梅毒的人多吗?
梅涛:梅毒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性传播疾病,据数据统计,在乙类传染病中梅毒长期处于第二位。
国内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的数据表明,2009年国内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共报告梅毒327433例,较2008年增长了17.09%,居国内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数的第二位。在报告系统比较完善的上海,梅毒已成为最经常被报告的传染病。这一数据只揭开了国内梅毒疫情的冰山一角。许多感染者没有症状,或没有去正规医院检查,他们都不在监控数据内,实际发病率还要高很多。
梅毒已是目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记者:梅毒的主要传染方式有哪些?
梅涛:梅毒螺旋体大量存在于皮肤粘膜损害表面,也见于唾液、乳汁、精液、尿液中,这些是梅毒螺旋体的传染源。
由于人体生殖器部位的皮肤粘膜菲薄,血管丰富,性交时处于极度充血状态,性交摩擦可造成细微的损伤,为梅毒苍白螺旋体的入侵创造了条件。临床上有90%以上的梅毒是通过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而传染的。除了性接触传染外,血缘、胎盘、产道和间接性的接触进行传播,这几种传染率由其病原体所处的分期决定。
记者:感染梅毒的几率有多高?
梅涛:性接触是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通过性接触95%的人群会感染上梅毒,不过梅毒是有分期的,处于潜伏期和一起的梅毒患者的传染几率略小。另外,梅毒也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染,如通过接吻和被患者分泌物污染的衣裤、被褥等日常用品造成传播,但这种传播几率极小。
记者:您前面说母婴传播也是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那母婴传播的几率大吗?
梅涛:对,母婴传播也是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而且传染率还是很高的。感染梅毒的孕妇产下先天性梅毒胎儿的几率大概在45%-55%。在怀孕早期梅毒感染,产下先天性梅毒胎儿的比率是最高的;怀孕晚期感染梅毒,则比率较低;更晚期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梅毒胎儿的产生。2008年,国内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例以上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
[page]先天梅毒胎儿有什么症状?[/page]
记者:先天梅毒胎儿有什么症状?
梅涛:先天性梅毒胎儿一般有这么一些常见症状,首先是体重较正常孩子过轻,第二是腹部肿胀有腹水,第三是皮肤脱落,第四是有梅毒性骨膜炎。如果胎儿有出现上述这些症状,则极可能是先天性梅毒胎儿,但还是要做专项的检验才能确诊。
记者: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患有梅毒的女性不应该要小孩,梅主任您觉得这种想法是对的吗?
梅涛:事实上,有这种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有些妇产科的医生都认为女性梅毒患者不能要小孩。其实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能及时治好梅毒,患者是可以要小孩的。现在已经有了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这些成熟的治疗技术可以阻断梅毒螺旋体与胎儿之间的联系,确保胎儿不会感染上梅毒。
记者:那您说的这个治疗方法是什么方法?
梅涛:随着先天性梅毒婴儿的逐渐增多,针对女性妊娠期间的梅毒治疗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些针对女性梅毒患者妊娠期间的治疗方法逐渐成型。目前,“十二五”生物抗体治疗术是效果较好的治疗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完全阻断女性梅毒患者妊娠期间梅毒与胎儿之间的联系。
记者:它是怎么达到这个效果的?通过这个治疗技术梅毒妈妈能生出健康宝宝吗?
梅涛:梅毒的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和产道传染给胎儿,当母体没有病原体之后,胎儿也就不会感染梅毒了。“十二五”生物抗体治疗术的治疗原理就是,深层清除患者的梅毒螺旋体这一病原体。如果患者是在妊娠前期和中期患有的梅毒,通过这个治疗技术能全面的治疗梅毒,同时胎儿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
所以说,梅毒妈妈如果得到正规、及时的治疗是完全可以生出健康宝宝的。
记者: 那如果宝宝患上了先天性梅毒,这个治疗技术能治好吗?
梅涛:这个是能够完全治好的,先天性梅毒的感染与正常感染没有本质的区别,通过进行特异性的抗体培养,完全清除婴儿体内的梅毒病原体是能够达到完全治愈的效果的。
总的来说,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高的疾病,我们需要提倡洁身自好。若万一不慎,有了可疑梅毒接触史,应及时作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女性梅毒患者通过及时治疗也是可以完全治愈的,梅毒孕妇在经过正规治疗后,是完全可以剩下一个健康的宝宝。
更多专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