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放射介入科医师张晓龙:介入法治疗脑动脉瘤

发布时间:2014-01-26 求医网

  脑动脉瘤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它随时会夺取患者的性命,生活中,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没有能够预防其发生的办法。对于颅内动脉瘤患者应该怎么治疗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国内名医百强榜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外科张晓龙教授,请他向大家解答脑动脉瘤的相关问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医师 张晓龙

  专家简介:

  张晓龙,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师出国内第一批开展脑血管介入治疗的凌锋教授(宣武医院)门下。他是目前神经介入外科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据统计每年累计介入治疗手术约600台。

  记者:张教授您好,很抱歉占用您的休息时间。首先恭喜您入选了国内名医百强榜神经外科,神经介入外科Top10dr名医榜。

  张教授:哪里哪里,我并非什么名医,只是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想努力让介入治疗能让广大病患更为熟悉和了解,能够通过我自己的专业技能抢救生死一线的颅内动脉瘤病人。

  记者:张教授过谦了。我们知道您每天都会接诊大量患者,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病有哪些?

  张教授:治疗最多的疾病是颅内动脉瘤,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脑动脉瘤。它就像埋藏在大脑深处的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记者:现在脑动脉瘤的得病率也有所提升,目前治疗脑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张教授:目前脑动脉瘤有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两种治疗方法,其中介入治疗又有单纯栓塞、双微导管栓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栓塞、闭塞载瘤动脉等多种方法。

  记者: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治疗脑动脉瘤吗?

  张教授:普通的外科手术是很难达到治疗的。以硬脑膜动静脉瘘为例,尤其是颅脑深部的静脉窦,静脉窦因为壁薄、血流量大、且血管壁欠弹性,在手术当中很容易牵拉破裂,一旦破裂出血很难以止血,死亡率很高。而且因为该疾病常为极细小分支供血,外科手术常常难以治疗。

  记者:也就是说,采用介入治疗是有希望达到治疗的效果的?

  张教授:是的。介入治疗可以避免外科手术的缺点,而且近年来介入栓塞材料发展很快,包括微导丝、微导管、粘性/非粘性液体栓塞材料、弹簧圈、球囊等。像微导管,可以到达手术无法到达的微小血管。根据病人的病理解剖结构可选用不同栓塞材料,采用动静脉联合入路及压颈综合及内科药物等多种的综合治疗方法最终可达到治疗。

  [page]脑动脉瘤建议介入栓塞治疗 [/page]

  记者:治疗方式多元化的同时,是否会针对疾病的某些特点进行相对区分的处理呢?

  张教授:当然,这是一定的。譬如,后循环动脉瘤(椎基底动脉瘤)主要以介入栓塞治疗为主,基本上不开刀;前交通动脉瘤可以开刀也可以介入栓塞;后交通动脉瘤则建议介入栓塞治疗,但也可以开刀;中动脉动脉瘤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优选开刀治疗;一些瘤径很宽的巨大动脉瘤,由于手术风险较大,如果手术失败,致残致死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也以介入栓塞治疗为主。治疗方式的多元化并不能代表哪一种治疗方式一定好,而是依据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的不同可制定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每次治疗都必需通过非常精密的检查(结合旋转360°的DSA成像及后处理成像)来完成。

  记者:您认为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中哪一环节最为重要?

  张教授:无论是神经外科还是通过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最重要的环节一定是“诊断”,而不仅仅靠技术。

  记者:我们知道您一直致力于介入治疗的应用,您能说一下目前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研究方向吗?

  张教授:目前国内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是从血管路径将金属弹簧圈丝通过导引导丝送到动脉瘤内,然后通过电的作用切断圈丝,最后形成弹簧圈,来减慢瘤内血流速度和为血小板及血内其他物质建立沉积点,起到防止动脉瘤被血流冲破而引起脑出血。但是由于动脉瘤是一个腔体,再好的弹簧圈都不可能把整个腔体百分之百全部填满,目前要求动脉瘤栓塞达到致密栓塞的结果,即影像学上看到没有血流经过,但是即使是致密栓塞,栓塞率也很难超过40%,部分动脉瘤栓塞术后会出现复发增大,导致再次破裂,特别是巨大动脉瘤。近十多年来,我国的神经介入技术一直保持着不断的飞速发展,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式从开颅夹闭术到介入栓塞,基于介入材料及技术取得的快速进步,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成为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也使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优选介入治疗。由于目前动脉瘤复发仍还没有很好的预测和预防措施,所以当前主要研究方向也是针对这一方面的,其中包括血流动力学、材料学、对疾病新认识,更好的帮助制定个性化、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方案。

  [page]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特点 [/page]

  记者: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您又有着怎样的“金标准”?

  张教授:我理解的“金标准”是对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高要求”。“高要求”是丰富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共同累积的思想产物,瘤颈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也是最难栓塞的部位,充分要求医生能够通过导引导丝对血管、血液、血流的情况具有灵敏的触觉。为了降低复发率,我的要求是:首次治疗时就将瘤颈部位栓塞致密。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医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都会以这样的要求来执行每一台手术。

  记者:那么当前我国的介入治疗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呢?

  张教授:我们目前在手术操作上紧跟世界介入与治疗神经放射学的前沿,华山医院的介入和神经介入水平始终保持在国内优秀水平。但是介入手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介入材料和血管造影机器的发展,目前这两块的基础研究国内和国际上仍有很大差距。国外的基础研究及后期的转化医学做得很好,很多新的材料、技术很快能用于临床,这方面国内基本靠进口及拿来主义,也导致了病人的手术费用昂贵。

  记者:提到手术费用,这是一个让患者和医生都头疼的问题。

  张教授:是的,这是我们在进行介入治疗应用中遇到的一个问题。越是大的动脉瘤,手术费用越高。主要是因为越大的动脉瘤,为达到致密栓塞的标准需要放置的弹簧圈就较多,而致密栓塞有时需要多个弹簧圈的相互交叉缠绕才能达到。为了尽可能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以会建议患者使用进口材料。虽然我们也在加强国内的材料研究,但是道路比较艰难,因为做颅内手术安全性才是第一保证。

  记者:除了手术费用昂贵,您在推广应用介入治疗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张教授:首先是手术医生暴露在X线下,对于医生来说伤害很大。其次是脑血管手术风险很大,患者对于手术并发症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差,术前必须反复告知。再者就是目前国内患者对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知晓率仍不高,还需要多加宣传。

  [page]对脑动脉瘤患者的一些建议 [/page]

  记者:每个新事物被接受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张教授:是的。近年和神经内科合作开展溶栓、取栓的工作,我们知道脑梗塞的治疗时间是关键,时间就是脑细胞,时常有患者送到医院时已经超过了内科溶栓的时间窗。而采用介入经动脉溶栓、取栓对部分患者可以将时间窗延长到6-9个小时,明显降低致残致死率,改善预后,对于患者来说又多了一条选择和希望。

  记者:采访最后您能说一下对脑动脉瘤患者有哪些建议吗?

  张教授:病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早发现、早治疗。然而治疗本身是具有一定风险的,目前病人对手术并发症的接受度小。所以我们在术前和病人及其家属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谈话,直到他们听懂为止。解释谈话等沟通工作往往占据医生全部工作的30%。术后甚至会遭遇家属对亲笔签名的知情同意书的不认可,为此,重大手术前的谈话都会做必要的录音录像,给医生增加了非常多的麻烦。我们也希望患者和患者家属能够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共同去解除患者的病痛。

  记者:我们也希望患者能够理解和配合医生的工作。今天的采访先到这里吧,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您工作顺利。

  张教授:谢谢。希望介入治疗能让更多的患者认识和接受,也让脑动脉瘤的治疗可以多一条选择的路。

  更多专家视角:

  张鸿祺教授谈脑动脉瘤预防护理

  刘建民教授谈:颅内大型动脉瘤治疗的新方法

  主任医师张庆俊介绍脑动脉瘤的相关知识

  顾建文、黄海东教授探讨脑动脉瘤

  【文章转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