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6-16 求医网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这几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肾脏疾病比例也在慢慢增加。当然,肾脏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数据显示,接受肾移植的患者比治疗患者的存活率高得多,下面一起听听陈江华教授对分析。
肾脏病专家 陈江华
专家简介:
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院党委副书记。长期从事肾脏病学和器官移植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各期肾脏病尤其是难治性肾病的临床诊治。
主持人:肾脏疾病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疾病,首先请您介绍一下常见的肾脏疾病有哪些呢?目前肾脏病的发病状况是怎样的?
陈江华教授:肾脏疾病,绝大多数为慢性肾脏病。它是一个大的概念,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的,出现蛋白尿、血尿等问题进而影响肾脏功能,病程延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我们都称为慢性肾脏病。当然,引起慢性肾脏病的原因有很多,在国内引起慢性肾脏病的首要原因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在各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发病率最高的是IgA肾病,在所有的肾炎里面,大概占到40%到50%。
这几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人群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随着增加,还有高血压肾病,痛风性肾病等等,这些肾脏疾病比例也在慢慢增加。当然,肾脏疾病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引起的。
主持人:整体的发病状况还是比较严峻的?
陈江华教授:我们国内以前做过大型的流行病学资料,2011年国内流行病调查显示,慢性肾脏病在国内的发病率是10.3%。跟欧美国家比较接近,慢性肾脏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大概是在10%到13%,国内的发病率也是这样。但是致病原因不太一样,欧美现在是以糖尿病肾病为第一位,国内目前是慢性肾炎,但我相信,20年以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甚至也会到第一位。
主持人:也就是说跟国外的发病率没有区别,但是发病的原因不太一样。
陈江华教授:对,整个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是接近的,但是发病原因当中,我们国内还是以慢性肾炎为第一。
[page]出现腰痛不一定是肾脏疾病 [/page]
主持人:出现什么症状是肾脏疾病的表现呢?有些人出现腰痛就觉得自己得肾脏病了,那么腰痛是不是肾脏病的提示?
陈江华教授:实际上,真正由慢性肾脏疾病引起的腰痛并不多见,只有很少一部分,比如说慢性肾盂肾炎。如果出现尿路结石,也就是我们说的肾结石,出现梗阻,会引起剧烈的肾绞痛。其他绝大多数的慢性肾病患者是没有症状的,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当肾脏功能有50~60%已经坏掉,仅留存30~40%时,整个肾脏功能还是可以正常维持的,所以很多肾脏疾病患者是没有什么症状的。我们在门诊见到多数腰酸、腰痛患者,实际不是肾脏病引起,很多是因为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的问题等等。
所以,肾病不是引起腰痛的主要问题,但是也要注意是否有尿路感染、肾盂肾炎,有没有结石等问题。
主持人:也就是说大家对于腰痛是肾病的观念是一个误区,但是也要有一定的关注度?
陈江华教授:大概因为腰痛的位置是肾脏的位置,许多患者出现腰痛,就会联想到肾脏出现问题。而且,中医的概念对患者也有一些误导,出现腰痛,患者就会觉得是肾虚,其实中医肾虚同西医的肾病是两个概念。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血尿是肾脏疾病的症状表现,那么肾病患者的排尿状况有什么典型的特征?
陈江华教授:不同原因引起的肾脏疾病,临床表现也不一样。部分肾脏病临床表现较明显,像急性肾炎,会出现水肿,血压升高,发病前存在发烧、感染等症状,这些症状都很明显;另外还有肾病综合征,会出现水肿,早晨起来后脸肿得很厉害,下午脚肿得很厉害。除了这些,其他绝大多数慢性肾脏病表现不明显,甚至于水肿也不明显,仅部分患者早晨起来眼皮会出现少许水肿。前面讲了,肾脏的代偿功能很强,储备功能很强,肾功能只要还有40%左右,很多的临床表现就不会出现,因为代偿功能维持了生理平衡。如果病情再进一步发展,就会出现血压增高、贫血、脸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当因为慢些肾炎、高血压肾病、痛风肾病等引起肾功能障碍时,晚上会出现夜尿增加。出现这种状况一般提醒肾脏病已达到中晚期,大概进入了第三期以后。肾功能评级分为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一期指肾功能基本正常,肾小球滤过率在90毫升/分钟以上;二期肾功能有轻度损伤,肾小球滤过率是60毫升/分钟以上,90毫升/分钟以下;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但在30毫升/分钟以上,提示进入第三期;到第四期,肾小球滤过率是15毫升/分钟以上,但在30肾小球滤过率以下,这时候病人的症状就比较明显了;再进一步发展,肾小球滤过率在15毫升/分钟以下,就是所谓尿毒症,肾脏处于失代偿状态,可能出现尿量变少、水肿、血压升高、恶心、呕吐、乏力、贫血等,或尿毒症引起的其它脏器损害的症状,这时需要进行透析或其他支持治疗。
[page]肾脏移植后需长期使用免疫遏制剂 [/page]
主持人:肾脏移植完成之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排异反应,面对排异反应怎么处理?主要依靠免疫遏制剂吗?
陈江华教授:到现在为止,还是需要免疫遏制剂。器官移植是外来的,人体具有排外反应,除非同卵双胞胎,HLA匹配,不存在排异反应。成功完成肾脏移植以后,原则上是终生用药,只要肾脏还是好的,存在于患者身体里面,就必须要用长期的免疫遏制剂。
肾脏移植能不能长期生存,很关键的是合理应用免疫遏制剂,用什么样的免疫遏制剂,怎么样用,用多少剂量,都是非常非常有技术含量的。
主持人:免疫遏制剂有哪些种类呢?主要适合哪些患者?
陈江华教授:目前长期应用的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糖皮质激素,像“强的松”一类的药物。第二类是抗代谢类药,硫唑嘌呤等,我们统称为抗代谢类药。另外一类是钙调免疫遏制剂,这类药是现在应用的主流,以环孢素、他克莫司为代表。这三类药物往往联合应用,为什么呢?因为器官排斥的机理很复杂,因此需要几个作用靶点的药物联合使用。联合用药的特点是什么?每个药可以减少剂量,提高疗效,减少副反应,这是联合用药的特点。
现在还有一类药,我们叫特异性抗体,手术早期可用抗体治疗,单克隆抗体或者多克隆抗体,遏制淋巴细胞功能。等肾脏移植入体内后,易于被受体接受,减少排异。因此抗体的治疗也是目前临床治疗的常规,往往是在早期应用,因为排异主要是在早期。后期治疗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类药,激素,抗代谢类药,加他克莫司或环孢素,这三类药物联合使用往往是终生服用。如果患者并发糖尿病,不耐受,可能就不能用激素,需要其他两类药物联用。
目前,还有一种药也有一定的前景,除抗排异以外还有缓肿瘤作用,但这类药物个体差异性很强,有人不适合,因此怎样合理应用,在临床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主持人:感谢专家的介绍,肾脏移植后,一定要到医院定期随访,早期每个礼拜去,慢慢时间长了,可能两个礼拜,三个礼拜,或者一个月去一次,一定要定期的随访,主要要监测药物浓度。
更多专家视角:
【文章转自: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