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李小泉谈夏日中暑保健知识

发布时间:2014-07-01 求医网

  相比较成年人,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在夏季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更高,现在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帮助易感人群预防中暑,才大家可以健康度夏,下面是气象专家李小泉为大家讲解中暑的保健相关知识,希望给您带来帮助。


专家 李小泉

  专家简介: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正研级高工,曾任中央气象台台长,原国内气象学会气候与长期天气预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持人:李老师您好,近期我国多地因为高温天气,导致中暑的事件时有发生,北京、四川、浙江、江苏等地甚至出现因患“热射病”而导致死亡的事件,中暑和热射病是如何引发的?

  李小泉:每年的7月份是我国中暑高发期,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是温度最高的月份。当温度过热时,人体中的水分和电解平衡会遭到破坏,引发头晕、胸闷等一系列身体不适,这种情况称为中暑。

  而对于身体抵抗力较弱者,若长时间、高强度地在闷热环境下作业,则容易诱发“热射病”这种重度中暑病症,通常表现为高热、体温达到40℃以上、皮肤干热无汗、神志障碍、脏器衰竭等,如得不到及时妥善救治,会对人体生命造成威胁。不过热射病只是极端情况,并不是普遍发生。

  主持人:很多人认为中暑仅仅和温度高有关系,是这样吗?什么样的天气条件下容易中暑?

  李小泉:人体对热的感觉不完全取决于温度。气温指的是空气温度,而实际上人体对热的感觉也与湿度等气象因素有关。当空气湿度达到80%至90%的时候,汗液很难散发,此时哪怕空气温度只有32摄氏度左右人体也会感觉到不适。如果相对湿度降低,人体的耐高温能力便会增强。当相对湿度下降到30%的时候,人体的耐高温能力甚至可以达到38至39摄氏度。

  主持人:一旦出现中暑症状应该怎么办?

  李小泉:出现心跳加速、头晕、头痛、呼吸急促等中暑症状,要尽快转移至阴凉处休息,有利于散热。用风油精或清凉油涂于病人的头部太阳穴;口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丸等药物。轻度中暑基本可以自行缓解,若是重度中暑就需要及时就医,不要再继续工作。

  此外,高温天气还可能导致“情绪中暑”,出现烦躁、思维紊乱、爱发脾气等症状,严重时甚至连睡眠质量、胃口等生理都会受影响。“情绪中暑”主要靠自我调节,比如调整起居时间,及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同时要进行情绪疏导并以正确的认知态度积极面对事物,逐渐让情绪恢复正常。

  [page]夏天中暑后补水十分重要 [/page]

  主持人:我们知道中暑在夏天补水很重要,请您为大家具体讲讲。

  李小泉: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已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补充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另外,夏季人体容易缺钾,使人感到倦怠疲乏,含钾茶水是极好的消暑饮品。

  主持人:网友很关心高温天气怎么做才能够缓解?

  李小泉:从目前来看,高温还会保持一段时间,尤其是江南一带。恐怕要到整个季节转换,副热带高压南撤,或者期间有台风的话,才会缓解高温天气。目前江南一带地区在短期内还看不到高温缓解的迹象。大家还要做好长期的应对高温的准备。

  例如,当下这个季节,我国杭州、上海、重庆等长江中下游地区雨水充沛,湿度较大,早晚温差小且温度高,长期在这样湿热的环境下就容易出现中暑。而新疆吐鲁番等地虽然温度高,但空气干燥,降水较少,且早晚温差大,人们相对不会觉得十分闷热。

  主持人:相关数据表明,在正常人群中,约有16%的人在夏天会发生“情绪中暑”,什么是情绪中暑?

  李小泉:夏天持续的高温天气,使人变得心烦气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思维紊乱、行为异常等。“情绪中暑”的表现有:特别粗心,如打翻热水瓶等引起烫伤意外;上班提不起精神,容易激动或情绪低落,不能静心思考;肝火也随着气温往上蹿,常因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酿成祸端。

  [page]慢性疾病患者如何预防中暑 [/page]

  主持人:室内中暑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如何预防?

  李小泉:因为有些老年人因机体对环境气温感受能力差,对室内高温未给予重视,未及时采取降温手段导致中暑。也有一部分老年人因担心吹空调染病或想省电等原因拒绝使用空调,导致室内中暑。

  北预防室内中暑的较好方式是保持室内通风。如自然风达不到降温降湿效果,必要时应当使用空调等辅助设施。保证室温在26°~28°之间能够有效降温,同时预防“空调病”。老年人应当破除对空调的恐惧,有条件的尽量在室内使用空调,没有条件的也要保证室内通风通气。

  主持人: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需要注意什么?

  李小泉:夏日出门记得要备好防晒用具建议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

  主持人: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

  李小泉:是的,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有条件的较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龙虎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page]户外中暑后急救措施简介 [/page]

  主持人:户外中暑有什么简单急救措施吗?

  李小泉:发现自己和其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要作的是:

  首先要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选择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并多饮用一些含盐分的清凉饮料。还可以在额部、颞部(太阳穴)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如果出现血压降低、虚脱时应立即平卧,及时上医院静脉滴注盐水。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外,还应该迅速将其送至医院,同时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救治。若远离医院,应将病人脱离高温环境,用湿床单或湿衣服包裹病人并给强力风扇,以增加蒸发散热.在等待转运期间,可将病人浸泡于湖泊或河流,或甚至用雪或冰冷却,也是一种好办法。若病人出现发抖,应减缓冷却过程,因为发抖可增加核心体温(警告:应每10分钟测1次体温,不允许体温降至38.3℃,以免继续降温而导致低体温)。

  主持人:野外中暑紧急处理方法大家还不是很了解,请您谈谈。

  李小泉:高温影响下,体内热积蓄过多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出现紊乱,致生命活动受到危害的一种急症。人体能维持体温37℃左右,是由于体内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和运动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皮肤表面、呼吸和出汗等途径所散失的热量,在体温中枢的调节下达到平衡。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且湿度过大时,蒸发散热受阻,大量热积蓄,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就会引起中暑。野外作业者、过度疲劳者、久病者、老年人以及产妇等均属易中暑者。轻度中暑时表现为精神恍惚、疲乏无力、头昏、心慌、大汗、恶心、体温超过37.5℃等症状。有这些症状的人,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一般休息3~4小时后可以恢复。中暑者头痛、发高烧、呕吐或昏倒,有时会造成死亡,因此野外活动者不可不注意防范及急救建议戴上遮阳帽,并防止曝露在阳光下太久。

  [page]家中需要常备哪些中暑药品 [/page]

  主持人:夏季烈日炎炎,如何预防宝宝中暑?

  李小泉:减少户外活动,户外活动虽然能锻炼身体,但夏季酷暑天气来临时,应该尽量避免让孩子到高温户外活动35度以上的高温下带孩子晒太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尽量选择清晨或晚上比较凉爽的时间去活动,出去要给孩子用防晒霜,戴帽子,要保证充足的水份补充,准备小手巾或湿巾。

  主持人:日常我们家中需要常备防暑药品有哪些?

  李小泉:家中应常备些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用于头痛头晕、皖腹胀痛、呕吐泄泻、胃肠型感冒等。炎热的夏季,宝宝们容易中暑,而宝宝病了,常常会令家长备感焦虑。所以,爸爸妈妈们可要将这简单的五招学好了,以备不时之需哦!

  主持人:好的,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李小泉:让宝宝多喝水,孩子活动多时要鼓励他们多饮水,可以饮用少量淡盐水,在炎热的夏季和干燥的季节,爸爸妈妈应当每20~30分种让孩子喝一点儿水。

  此外,在温度和湿度相同的条件下,如果所处的环境通风越好,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也会越高。因此从气象角度来说,温度、湿度、通风都是人体是否能承受高温的因素。除此之外,个人体质、阳光直射、工作环境等因素也会对人体热量散发多少,身体调节机能是否处于良好状态产生影响。

  结束语:一旦有人发生中暑而出现上述病状,应立即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如果出现有心力衰竭、呼吸困难、皮下出血、全身皮肤发黄、昏迷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