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德教授谈糖尿病如何监测血糖?

发布时间:2014-07-31 求医网


彭永德教授

  彭永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内分泌代谢科主任、糖尿病研究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上海市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兼基础学组组长,上海市康复工程研究院常务理事,上海市糖尿病康复协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内分泌临床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上海市综合医院评审(评价)专家组副组长。

  《国内医学大百科全书》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国内糖尿病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及《国内临床保健杂志》 等杂志编委,《Metabolism》、《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杂志的特邀审稿人。

  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0余年,国内率先建立了胰岛细胞抗体(ICA)酶标检测方法。目前课题组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6项、上海市科委重点 科研课题2项、以及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子课题、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课题。2004年本人获上海市杰出回国留学人员,已在 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90篇,参编专著10部。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第22届上海市优秀发明奖。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我们有幸邀提前请到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彭永德教授跟我们聊一聊国内糖尿病防控面临的形势以及糖尿病管理以及血糖监测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欢迎彭教授。

  彭永德:各位网友大家好。

  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

  主持人:今年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立即行动,您怎么理解这个主题,为什么要立即行动?

  彭永德: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我们全球拥有糖尿病患者超过3.8亿,我们国内目前据08年国内的调 查,现在国内有9240万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危害性在于它带来各种慢性并发症,是现在主要的影响人民健康的一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我们致死和致残的主 要因素。另外糖尿病的发展这几年还是以比较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所以面对目前这个严峻的形势包括我们国家在内,我们各级政府、学术组织还有糖尿病专业的队伍实际上对糖尿病给予极大的关注。今年的联合国糖尿病日就针对这个形势提出防治糖尿病应立即采取行动,而且这种行动不仅是 糖尿病患者,而且是面对整个人群。大家都要关注糖尿病了解糖尿病,预防糖尿病。

  主持人:具体我们应该怎么样来预防?

  彭永德:糖尿病的防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问题。

  第一个层面对我们公共层面的,对所有的民众大家都要了解糖尿病,大家应该清楚糖尿病的发展是由于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变化导致了患病人数的急遽增 长。我们进行大力的糖尿病知识的宣讲,让我们的民众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现在提出来管住嘴迈开腿,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肥胖,减少一些不良的 生活习惯,这是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需要我们对那些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检查,及早发现糖尿病。这些高危人群比如体重超重或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或者原 来有高血脂、脂肪肝的,再有家里有家族史,过去曾经有过血糖异常的历史,这些人都属于高危人群,这些病人应该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要到正规医院进行糖尿病检 查。同时不能光查一个空腹血糖,还要查餐后血糖,这样及早发现高危人群。

  第三,对广大糖尿病患者要进行综合合理的治疗,我们提出来首先大的综合就是你要良好的控制血糖,良好的控制血压,良好的改善血脂,另外还要控制 体重,还要戒烟限酒,这是大的方面。对于糖尿病的病人血糖控制怎么进行血糖管理,也要进行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另外糖尿病血糖规律的监测,还有合理的饮食, 另外适当的运动,还有药物,这些应该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综合的治疗,这样的话才能真正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并发症,减少死亡。从这几方面着手。
[page]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糖尿病的发病[/page]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糖尿病的发病

  主持人:彭教授再跟我们谈谈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彭永德:糖尿病包括1型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还有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2型糖 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的因素分成两大类,一个是遗传因素,第二个是环境因素。2型糖尿病病人很多都有家庭多个成员同时患病或者先后患病,说明它确实有一种 遗传的倾向。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又相互作用,遗传可能是一个背景,它还不构成糖尿病的发病条件。如果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你再有遗传背景,那发病率非常 高。我想我们对每个人,遗传因素是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很多因素。比如说环境因素有哪些,第一人口的衰老,老龄化社会发病率就很高。第二,生活方 式的变化,我们的饮食结构发生变化,造成肥胖,肥胖是糖尿病一个非常相关的因素。第三,活动减少,活动量不够,平时运动不够。我想这在现实社会里面是非常 严重的问题,大家平时的体力劳动体力运动非常缺乏,非常不足。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有的小孩出生的时候低于3000克以下,成人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比 正常体重婴儿发病率高。还有一些其它的因素,比如现在有一些药物可以跟糖尿病发病有关,还有一些疾病跟糖尿病的发病也有关。在发病因素里面,我们不能改变 的我们就没有办法人为改变,但是很多方面是人为可以改变的,比如说你可以从饮食运动的角度进行合理安排,再加上尽可能克服或者减少肥胖的发生,很多人得了 糖尿病会埋怨父母遗传,实际上现在发不发病取决于你个人,你后天因素环境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很重要,你有家庭的糖尿病遗传状况,但是你通过健康 的生活方式不一定得病。反过来你没有家庭遗传的因素,但是你的生活方式很不健康,那你也会同样会得糖尿病。这里面更强调改变我们后天的因素,环境因素可以 改变。

  血糖监测部分

  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以及血糖监测的方法

  主持人:今天的话题聊聊血糖监测,血糖监测为什么重要,目前针对这方面有什么样的方法?

  彭永德: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糖尿病是一个慢性进展性的疾病,它的血糖会表现为逐渐的难以控制,越来越难控制,需要的药物逐渐增加剂量或者增加品种。主要表现在胰岛β细胞功能有一个进行性衰退的自然病程,我们在糖尿病治疗的时候为什么要做血糖监测?

  第一个是达标的需要,比如说我们希望一个病人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以内或者是4.4—7 mmol/L,餐后控制在4.4—10 mmol/L,必须要做规律的血糖监测才能够保证血糖的控制,另外才能够促进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

  第二个是安全性的需要。因为有一部分降糖药是会造成低血糖的,尤其是打胰岛素的病人,做监测的时候容易发现低血糖,这样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page]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以及血糖监测的方法[/page]

  在监测方法上现在有几种:

  一种是自我血糖监测,我们简称叫SMBG,我们可以买血糖仪,自己在家里进行血糖监测,这个是大家比较提倡的,因为可以随时做血糖监测比较方便。

  第二,可以到医院抽静脉血做血糖监测,这样不是太方便。

  第三,就是测量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两到三个月的血糖平均控制水平,这个血糖达标就说明你最近两三个月血糖整体控制平稳。糖化血红蛋白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一般三个月要进行一次监测,如果血糖控制平稳的病人一般一年做两次血糖监测。

  第四,进行连续的血糖监测,现在简称CGMS,佩戴机器在三天时间内连续记录血糖,这样的话血糖全貌就能反映出来,花费相对比较大,而且必须到医院去做,但它可以非常精细的反映血糖状况。

  我们称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要包含点线面,点:就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血糖,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都是测量点的血糖。线:就是连续血糖监测,连续一到三天。面:就是测量糖化血红蛋白。

  主持人:刚才提到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空腹血糖难道不能代表血糖标准?

  彭永德:不能代表血糖的全部。

  主持人:非常感谢彭永德教授的介绍以及大家的关注,今天的采访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