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彭本刚为您介绍中耳炎诊治表现

发布时间:2013-03-12 求医网

  主持人: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本病可分急性和慢性两种,冬春季节多发,小儿发病率较高,成人亦可发病。引起分泌性中耳炎到底是哪些原因呢?

  彭本刚: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其原因较复杂,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咽鼓管功能不良─平衡中耳及外界大气压的管道异常阻塞:常见原因有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中隔偏曲、鼻咽癌及咽部肿瘤等。

  2. 纤毛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以及破坏纤毛排泌功能,导致中耳气压降低和分泌物积聚。

  3. 解剖:小儿咽鼓管平直,鼻腔及咽喉食管分泌物容易返流进入中耳,造成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的表现

  1. 听力下降:主要为传导性聋,伴有自听增强。有积液存在时,当头位倾斜时,因积液离开蜗窗,听力可暂时好转。鼓膜内陷,光锥变形或者消失,可能透过鼓膜看到液平或气泡。听力检查显示传导性听力下降,声导抗符合咽鼓管功能不良或者中耳积液的表现。

  2. 耳闷感、耳痛:起病时可有轻微耳痛,而慢性者耳痛不明显。其耳内闷胀感或闭塞感在按压耳屏后暂时减轻。

  3. 耳鸣:可为间歇性,如劈啪声,当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擤鼻时,耳内可有气过水声。

  [page]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page]

  主持人:分泌性中耳炎该怎么治疗

  彭本刚: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原则为清除中耳积液,改善中耳通气引流及治疗病因,分为保守用药以及手术治疗。

  彭本刚:对于无症状、听力正常、病史不长的患儿可保守用药治疗,使用抗生素、黏膜收缩剂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减轻咽鼓管肿胀,防止鼓室感染。

  彭本刚:除保守治疗外,手术对病因治疗有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

  另外,可以通过鼓膜穿刺、切开或者置管术,清除中耳积液,促进疾病恢复。

  彭本刚:在平时的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来就诊,症状是突然觉得耳闷,听声音很轻,或者觉得耳内有奇怪的声音;或是孩子没有任何主诉,而家长发现孩子经常呼之不应,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响。通过声导抗,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等一系列检查,或耳部的CT扫描,我们可发现这些孩子的中耳鼓室内存在液体的积聚,临床上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留下的后遗症,也可能是中耳炎反复复发导致,也可能因为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鼻窦炎阻塞咽鼓管导致的。

  彭本刚:以往有的意见认为对于小儿分泌性中耳炎不需要给予任何治疗,它往往在几个月后能自己痊愈。但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如果给予一定的辅助治疗,能缩短痊愈的时间,明显改善症状。一般小儿,特别是学龄前的儿童抵抗力差,容易呼吸道感染,如果不给予治疗会造成鼓膜质量的改变,或造成长期性的听力损失。所以在门诊我们一般是给予局部的滴鼻剂,或喷鼻剂,它可以明显减轻鼻黏膜的肿胀,减少鼻腔中的分泌物,有助于咽鼓管的再开放,口服抗过敏药物,可减轻咽鼓管的肿胀和分泌液体的进一步生成,其它的如黏液稀释剂也可稀释鼓室的液体,促进液体吸收和排除。

  彭本刚:如果在门诊治疗2-3个月,仍有中耳鼓室积液话,那我们建议应该及时行鼓室穿刺抽液体,置入通气管,否则时间太长,容易导致鼓膜萎缩,变薄,钙化斑形成,或鼓室粘连,或更严重的是因为渗出液体的毒性物质的吸收,导致长期性的听力损失。

  至于放入的通气管一般在半年到一年之间能自行脱落,只要注意术后的复诊就可以了。

  如果是因为腺样体肥大,鼻息肉阻塞咽鼓管导致的还应该行腺样体,鼻息肉的手术治疗。
(本文转载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