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梅教授讲述耳前瘘管的治疗

发布时间:2013-03-13 求医网

  网友:什么叫耳前瘘管?很疑惑啊,这是什么病呢?


张亚梅教授

  张亚梅:在一些小儿的单耳或双耳的耳前,可以看到一个小眼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仓眼”,医学上叫做先天性耳前瘘管。这种病与遗传有关。当然,在有家族病史的人中,有的人也会终身不感染的。如果耳前瘘管反复红肿甚至形成脓肿,就需要手术治疗。

  张亚梅:先天性耳前瘘管,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期形成耳廓的组织发育不全所引起的。这种病可以单独发生而不伴有其他的耳朵畸形。但是,也有少数人可能同时伴有腭裂,副耳廓、耳廓发育不全,遗传性耳聋等先天性畸形。耳前瘘管一般开口于耳前,轻的仅在耳前[page]耳前瘘管怎么治疗?能治好吗?[/page]有一凹痕;重者瘘管可以有广泛的分支,形成多个盲管甚至可以绕到耳后而造成耳后感染。有少数病人的瘘管开口于耳甲腔、外耳道或乳突皮肤上医学上称之为异位耳瘘。

  张亚梅:先天性耳前瘘管常分泌一种像白色乳酪一样的分泌物,带有臭味。一般说来,患者平时自己不一不易察觉,如有继发感染,可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甚至形成脓肿。如果反复感染破溃,可使瘘口周围的皮肤形成明显的瘢痕,影响美容。

  张亚梅:对于没有感染的耳前瘘管不必处理。对于继发感染的耳前瘘管,在应用抗生素的同时,还可局部外敷鱼石脂软膏。如有脓肿形成,必须切开引流放出脓液。在感染被控制后,再做手术,切除瘘管。手术应力求一次切除干净,必要时还得切除少许软骨,否则极易引起复发。

  [page]耳前瘘管怎么治疗?能治好吗?[/page]

  张亚梅: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1、2鳃弓的耳廓原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先天性耳前瘘管在东方人中的发病率较高,约为10~14%,单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因瘘管平时不引起不适,患者多不就诊。手术切除为单独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适应症为发生感染或瘘管有分泌物溢出者。瘘管一旦感染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局部可形成脓肿及瘢痕,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据报道复发率在19%~40%。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的关键。

  张亚梅:先天性耳前瘘管常为盲管,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组织,管腔为复层鳞状上皮,因管内分泌物引流不畅而引起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长期反复感染者,瘘管附近皮肤可发生溃烂、瘢痕增生、创面长期不愈或形成数个溢脓小孔。只有切除彻底瘘管,清除病变,才能控制感染,防止复发。对于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的患者,过去多主张在炎症彻底控制后手术,近年来则倾向于感染期手术。部分学者认为感染期瘘管破溃,刺激生成新鲜肉芽组织,与周围组织区别明显,容易彻底切除,包裹在肉芽中的瘘管残端及小分支也容易一并切除避免复发。为彻底切除耳前瘘管,除了将皮下瘘管组织切净,还将耳轮脚软骨膜一并游离切除可确保瘘管完整。

  张亚梅:我本人在大连医大附一院担任耳鼻喉科副主任期间对有过感染史或正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手术技术进行了探索,并指导年轻医生撰写了相关文章,刊登在北大医院主办的2012年第一期的《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上。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此类手术中连同耳轮脚软骨膜一起切除瘘管并同时整块切除瘢痕组织是防止瘘管上皮残留的有效步骤。另外,耳前瘘管由于在皮下组织间走行,颞肌筋膜和腮腺包膜构成了组织间明确的界限,便于分辨,沿其表面分离则可有效防止上皮残留,防止复发。
(本文转载来源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