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3-15 求医网
主持人:农历新年将至,各种频繁的餐饮聚会也接踵而至,大家在尽情饱餐之余,也不免开怀畅饮。但是,在众多“节日病”当中,最危险的要数胰腺炎急性发作!据统计,胰腺炎患者平时比较少见,但是每到节日假期,因暴饮暴食而引发胰腺炎的患者比平时明显增加。为此,求医网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吴斌为网友们讲解如何预防胰腺炎?
吴斌
专家简介:
吴斌,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胃肠疾病及肝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专长,对肝硬化、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炎症性肠病、消化道肿瘤有丰富的诊疗经验。
主持人:吴教授,您好,欢迎您的到来。
吴斌:主持人好,各位求医网的网友们好!
主持人:为什么说胆结石患者是胰腺炎潜在发病人群?
吴斌:暴饮暴食是春节期间最容易发生的情况。专家提醒,对于一些既往就存在慢性胃肠道疾病的病人,比如消化道溃疡、慢性结肠炎、胰腺炎等;还有一些肝胆疾病的病人,比如肝炎、肝硬化、胆道结石等,也不宜暴饮暴食,更不应该喝酒!
对于很多消化道疾病病人,如果只是消化不良似乎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是胆结石或者是胰腺炎的病人,暴饮暴食则是诱发胰腺炎发作的重要原因。
在我国,急性胰腺炎占大多数是由胆道系统疾病引起的,比如说有胆囊结石、胆道结石,这些都是引起该病的潜在原因,再加上饮食不注意,就会很容易引发急性胰腺炎。
由于胰腺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本身就要很卖力“工作”,在高脂高蛋白的饮食之后,加上酗酒,就容易引起胰腺损害。
[page]胰腺炎发作可致命! 有这么可怕吗?[/page]
主持人:胰腺炎发作可致命! 有这么可怕吗?
吴斌:对于胰腺炎急性发作的后果,很多人并没有客观的认识,甚至觉得胰腺炎只是小问题,并不值得注意。专家指出,这种想法“很傻很天真”!
胰腺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胰液是人体最强的消化液,很多营养物质都仰赖胰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如果胰腺出现问题,消化液在腹腔里面“乱窜”,就会引起严重急腹症。
急性胰腺炎有三分之二属于轻症,在医院进行治疗,使胰腺得到休息就能康复。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发作起来很凶险,在治疗上比较复杂,不单是胰腺的问题,还可以引起全身的多器官功能的损害,需要ICU生命器官支持帮助度过最初的应急期。随着治疗技术的发展,死亡率已经有大幅度降低,但仍然还有15%左右的病人抢救不过来。
主持人:别自行吃止痛药止痛,为什么?
吴斌:急性胰腺炎发作引发腹痛时,别自行吃止痛药,不要自己擅自处理,应该立即到医院让医生处理。区金锐教授表示,因为吃止痛药会掩盖一些症状,有可能影响医生的诊断。严重的急性胰腺炎患者,会造成血压下降,甚至引起休克,是致死性疾病,更需急送医院救治。
当急性胰腺炎发作时,在饮食上要特别注意。为遏制胰液的分泌,应该完全禁食,以避免食物和酸性胃液到达十二指肠内,引起对胰腺的刺激,造成胰腺持续破坏。
[page]一顿暴吃也会引发胰腺炎[/page]
主持人:一顿暴吃也会引发胰腺炎,吴教授能否详细解释下?
吴斌:饮食跟胰腺炎有着关联,但不要侥幸地认为要暴饮暴食多餐后才有可能引发胰腺炎。区金锐教授指出,饮食引发胰腺炎跟饮食的次数没有关系,可能是一餐,也可能是多餐后才发生。这主要看当时胰腺和胆道系统的情况,要看有没有潜在的疾病,例如胆囊结石和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每一餐都要注意健康,可能有一顿不注意,就会发生急性胰腺炎。"
有些人饱餐或暴饮暴食之后往往容易出现急腹痛,这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症状,因此就要警惕是否为急性胰腺炎。很多疾病都会引发急腹症,但急性胰腺炎引起的"痛"除了会比较急之外,相比还会剧烈一点。疼痛部位一般在上腹部偏左。背部也会痛,因为胰腺在后腹膜,因此在腹部会出现束带样的疼痛感觉。此外,胰腺炎还有呕吐、腹部胀痛等明显临床症状。
主持人:听说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会成重症?是吗?
吴斌:是的,急性胰腺炎没有第一次或第二次之分,没有积累性,但发作过一次以后,第二次再发作就会比第一次严重。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会越来越严重,比如说有胆囊结石的病人,就是胆源性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我们在治疗好胰腺炎以后,出院前还建议把胆囊切除,以免再留下隐患。
重型急性胰腺炎的死亡率已经降到比较低了,而且现在抢救的方法也进步了,但是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里面还有一种是特别严重的,特别难抢救的那就是爆发型胰腺炎。在国内胰腺外科学组修订的胰腺疾病的诊断指南里面,就把这种最重的胰腺炎单独分了出来。
爆发型胰腺炎目前的概念就是在72小时内出现生命器官功能障碍,出现休克,血压低,马上就要上呼吸机,这种病人很容易很快就死掉了,而且在诊断和治疗上特别困难。以前有一些人在家睡一觉就去世了,很有可能就是因为重型急性胰腺炎,所以说"爆发型胰腺炎"对生命的危害很大,死亡率比一般的重症急性胰腺炎要高。
主持人:由于时间原因,今天的求医网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吴教授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本文转自:39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