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访优秀眼科专家赵家良教授

发布时间:2013-03-18 求医网

  光明使者——访优秀眼科专家赵家良教授

  专家简介:

  赵家良:1944年生人,籍贯江苏启东。国内协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总编辑,《国际青光眼评论杂志》编委及其他多种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

  1970年毕业于国内协和医科大学。1978 年至1981年为国内医学科学院国内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研究生,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1年和1993年为美国南加州大学眼科、 Doheny 眼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1年至1992年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访问科学家。1997年为日本国立名古屋病院访问教授。2004 年10月当选为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

  记者:目前世界上有盲人3700万,其中80%是可避免盲。我国是世界3大盲人高发区之一,有盲人670万~900万。我们的目标是2020年前治疗可避免盲,让他们享有看见的权利世界卫生组织在1999年2月发起了“视觉2020”行动,这项行动的主旨是什么?

  赵教授:据统计,目前世界上视觉损伤的人口达1亿8千万人,其中盲人有3700万,这是一个令人堪忧的庞大数字,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飞速增加,预计到2020年,盲人的数量将会增加1倍。

  盲人数量虽然巨大,但其中有80%都是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和医疗手段恢复视力的,我们称之为“可避免盲”。可避免的盲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用现有的知识和医疗手段可以预防的,例如沙眼及维生素A缺乏导致的眼盲都是可预防盲;另一类是可以应用治盲而复明的,例如白内障盲。

  记者:我国也是这项行动的支持者和实施者,有哪些具体做法并取得了哪些进展呢?

  赵教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盲情。我国有670万~900万的盲人,比一些国家的总人口还多,因此和印度、非洲下撒哈拉地区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世界三大盲人高发区。同时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老龄化加重,所以盲人的增长速度比世界平均增长速度还快,可以说,每1分钟就会产生1个新的盲人。

  这些盲人中白内障患者的数量占到了50%。1988年前,我们的白内障手术量只有每年10万例,现在已经增长到每年50万例,但是这个数字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我国在治疗白内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比如说由国际狮子会与我国卫生部及中残联合作推行的“视觉第一国内行动”计划, 1997~2001年的5年间共为206万白内障患者做了手术,现在已经开展了第二阶段的行动,争取在第二个5年间帮助250万盲人复明。

  另一个防盲项目是“健康快车”,这是一列设备完善的火车医院,由香港特区政府支援内地,为住在偏远贫困地区的白内障病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治疗。

  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白内障发病与年龄、紫外线照射及营养状况有关。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效果好、费用低,值得提倡刚才您提到我国白内障手术量和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具体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差距呢?

  在印度,白内障的手术量达到每年400万例 ,而我们才有50多万例。现在我们也在总结经验,那么为什么产生这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手术价格昂贵,目前一般是一只眼睛的手术费为3000 元~6000元。这笔费用对于很多低收入家庭仍是一个难以支付的数字,尤其是农村地区。另外,由于一些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很多人认为年纪大了视力下降是正常的而不去医院治疗,也影响了我们的手术量。[page]那么白内障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呢?[/page]

  那么白内障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呢?

  记者:那么白内障的发病原因究竟是什么?有没有办法可以预防呢?

  赵教授:白内障的发病原因目前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有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首先是和年龄有关。我们眼中的晶状体随着年龄的增加会由清澈变浑浊。

  第二和紫外线照射有关。光线刺激会加剧晶状体的变化,使透明的晶状体变浑浊。比如西藏地区,日照时间长,白内障患者很多。我们曾经将北京和西藏两地白内障发病率做了比较,结果西藏的白内障患病率比北京高出60%.第三,营养状况不好也会导致白内障,这主要发生在一些贫困地区。

  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预防白内障的方法,因为最主要的是年龄的原因,我们谁也无法抵御自然的衰老。

  记者: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吗?有几种手术方法?

  赵教授:治疗白内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手术。主要有两种,囊内摘除和囊外摘除。囊内摘除术是指把晶状体包括囊膜完整摘除,不保留晶状体后囊。现代囊外摘除术是指在手术显微镜下摘除晶状体,但保留晶状体后囊膜。由于保留了完整的晶状体后囊,与囊内摘出术比较显示出不少优越性,如减少玻璃体丢失的机会,从而使视网膜裂孔、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减少。

  过去我们做的多是囊内摘除术,不但并发症多,而且不能植入人工晶状体。现代囊外摘除术因为在显微镜下就可以做,所以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等白内障成熟,可以及早治疗。

  再比较一下切口,过去因为植入的人工晶状体是硬的,就必须有一个大的切口来把晶状体放进去,现在有了超声乳化技术,只要一个3.2mm甚至更小的切口,就可以用超声技术把里面的晶状体粉碎掉,视力也能恢复得更好。

  虽然效果好,但不利因素是这种机器比较昂贵,成本高,手术的价格也高。

  另外还有一种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要靠医生的个人技术完成,因为不用昂贵的机器,所以手术的价格低一些,并可以达到几乎同样的效果。所以我认为,这种手术值得提倡。

  记者:白内障手术是人人都可以做吗?

  赵教授:如果有非常严重的心肺肝肾病就要特别小心。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同时有其他眼病并存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手术后效果不好,但至少可以使病人视野扩大。还有一种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种情况也可以做手术,但要让病人了解术后视力恢复不会特别理想。

  记者:青光眼的患病率在50岁以上人群中为2.07%,国内人、40岁以上、女性、远视眼是易患青光眼的4类人群。普通人1~2年应该定期做眼部检查除了白内障外,青光眼也和年龄有关吗?什么样的人易得青光眼呢?

  赵教授:青光眼是指眼内压异常升高,超过了眼睛所能耐受的最高限度,以至于造成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最终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的一种眼病。北京地区50岁以上人群的青光眼患病率为2.07%,数量不低。

  青光眼种类繁多,各种青光眼发病机制不同,大多数青光眼不能治愈,只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或可能延缓病情的发展,一旦失明后,目前没有任何手段可使病人复明。

  易患青光眼的人归纳起来有四类,一是40岁以上的人;二是女性;三是远视眼的人;四是东亚人种,国内人、越南人、蒙古人都是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另外,青光眼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青光眼病史的也要警惕自己患青光眼的可能。[page]白内障和青光眼都可以通过眼睛检查提前预知吗?[/page]

  白内障和青光眼都可以通过眼睛检查提前预知吗?

  记者:白内障和青光眼都可以通过眼睛检查提前预知吗?您认为普通人应该多久检查一次眼睛?都检查哪些项目?

  赵教授:白内障和青光眼都可以通过眼部检查预先知道,但很多人都不大注意眼睛的检查。比如说40岁以上的人,至少应该有一次测量眼压的机会,这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在相当多的贫困地区,根本没有这样的机会。

  患白内障和青光眼概率较大的人,半年就应该检查一次,普通人1~2年应该定期做眼部检查。检查的时候要全面,应查远近视力、眼球的前节和后节,并测量眼压。

  记者:现在人们都知道要保护眼睛,但是从学生到上班族,用眼的强度都很大,所以常常会感觉眼睛疲劳。网上有一项关于爱眼的调查,说“你认为爱护眼睛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三个选择:1)不要让眼睛太劳累;2)注意眼部卫生;3)注意远离辐射。”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赵教授:第一点不让眼睛疲劳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眼睛不停地在工作,外界90%的信息我们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我们不能不用眼睛,但可以让眼睛适当地休息一下,比如看书1小时以后看一看远方,看一看绿色的植物。第二点用眼卫生是必须的,但我们也要知道有一些眼病和眼部卫生关系不大。第三点我觉得应该改成不要长时间接触光线照射,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眼睛没有接触到很强的辐射,倒是强烈的光线对人的眼睛危害更大些。

  记者:时下有很多眼部的美容非常受年轻人青睐,比如嫁接睫毛、吸脂除眼袋等等。作为眼科大夫,您赞同这样的美容方式吗?

  赵教授: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对美有各自的理解。我个人的观点是必要性不大,即使用吸脂术去除了眼袋也没有办法把50岁变成20岁,而且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

  记者:您对健康的理解是怎样的?

  赵教授:大夫们都知道什么叫健康,也在为他人健康奔忙,但我认为大夫是最不讲健康的人。拿我打个比方,今天我上了一天的课,讲了一天的话,我知道这样不好,我应该少讲些话,可是做不到。很多人都觉得眼科大夫应该是最会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其实不然,因为眼科大夫一直和光线打交道,因为我们要在强光下检查病人的眼睛,包括在显微镜下做手术,都对眼睛有伤害,所以医生很难保护自己的身体。但是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如果只是把自己保护得很好但整天无所事事,我也觉得没意思。我认为心灵健康更重要。

  (转自康华眼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