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平大夫谈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发布时间:2013-03-20 求医网

  记者:今天我们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 外科孙克平大夫,就动脉闭塞方面的问题和我们谈谈。孙大夫,您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


孙克平大夫

  孙克平大夫: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发病年龄多在50-7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性占80%左右。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的发病部位: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股腘动脉发生率最高,这与大腿内收肌管周围肌肉反复收缩机械性损伤有很大关系。

  本病早期症状为患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腹主动脉下段或髂动脉闭塞,表现为行走后整个臀部和下肢有酸胀、乏力和疼痛,如症状发生于小腿,则提示可能为股浅动脉闭塞。随着硬化闭塞的进展,患肢缺血加重,在安静状态下足趾、足部或小腿也会出现持续性的静息痛,在夜间疼痛更为剧烈,病人常抱足或抱膝而坐,彻夜不眠。患肢足趾、足部或小腿皮肤颜色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肌肉萎缩等。严重缺血时产生趾、足或小腿溃疡、坏疽,合并糖尿病者更易发生溃疡,而且易演变成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产生全身中毒症状。

  动脉管腔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时,患肢动脉搏动随之减弱或消失。腹主动脉下段或双侧髂动脉闭塞,则双侧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一侧的髂动脉闭塞,则该侧的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如股浅动脉下段闭塞,则股动脉搏动可触及,但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不能触及。所以动脉触诊可初步判断动脉闭塞的部位。

  记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分类有哪些?

  孙克平大夫:

  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是下肢ASO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指行走后产生的局限于下肢特定肌群的疲乏、不适或疼痛,停止活动后上述症状可缓解。再次行走后症状可重复出现。

  缺血性静息痛

  缺血性静息痛(rest pain)是下肢ASO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缺血严重时,肢体在静息状态下有持续性疼痛。

  严重下肢缺血

  严重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简称CLI)指下肢ASO的严重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溃疡、坏疽等。这个阶段治疗效果较差、截肢率和死亡率(心脑血管意外)较高。
[page]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消退的调脂治疗策略[/page] 
 记者
: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消退的调脂治疗策略,这个能和我们讲讲吗?

  孙克平大夫:

  理想的调脂药物治疗能够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且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LDL-C和HDL-C的代谢过程关键在于胆固醇的转运和逆转运。LDL-C通过与血管壁内巨噬细胞膜上CD36分子将胆固醇转运入细胞内。ApoA1通过斑块中巨噬细胞膜上三磷酸腺苷黏合夹传输-A1和G1(ABCA1/ABCG1)的转运,从外周组织运送游离胆固醇,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将游离胆固醇酯化,形成新生的高密度脂蛋白颗粒,逐渐形成大而成熟的HDL颗粒;HDL将胆固醇酯运送到肝脏,通过清道夫受体-B1(SR-B1)转运回肝细胞进行降解代谢。

  他汀类药物通过促进肝脏Apo-A1和PPAR-的合成,增加循环中HDL-C的水平;(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烟酸等调脂药)。因此,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既存在LDL-C将胆固醇运送到血管壁内的过程,也存在血管壁内胆固醇的逆向转运,调脂药物通过对Apo-A1、HDL、ABCA1和ABCG1、SR-B1的协同作用,使胆固醇的流入减少和胆固醇的流出增加,实现胆固醇逆向转运,使AS斑块消退。

  适度调脂是指他汀类药物治疗达到减少胆固醇流入斑块的目标值:降低LDL-C大于45%(1.81~2.42mmol/L),同时达到增加胆固醇流出斑块的目标值:升高HDL-C大于8%(1.17~1.42mmol/L),可以实现冠脉斑块的消退。

  他汀治疗使冠脉斑块消退的调脂目标值并非是使用大剂量他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