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教授访谈:脑胶质瘤治疗

发布时间:2013-03-20 求医网

  肿瘤,因其危害性和致死率让人谈之而色变。生活中一旦听闻某食物含致癌物质,人人必除之而后快。其实伴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放化疗以及靶向治疗药物的出现,部分肿瘤已经在早期发现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治愈率和术后生存期。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的治疗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然而有一种肿瘤,至今仍让许多医疗业界专家束手无策,它就是脑胶质瘤。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伟民教授向大家介绍一下脑胶质瘤。

  记者:你好王主任,你能谈一下什么是脑胶质瘤吗?

王伟民教授

  王伟民: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发病率约十万分之十二。虽然相对于“癌症优选”肺癌而言,这个数字并不高。但脑胶质瘤危害性极大,一旦出现症状,较短时间内就会危及患者生命,死亡率很高。同时,脑胶质瘤瘤体成浸润性生长,治疗难度极大。所以,一旦患上此病,可谓是最大的不幸。

  记者:那在治疗脑胶质瘤方面存在什么难题呢?

  王伟民:分类复杂,容易对放疗射线产生耐受。从病理分类上来讲,胶质瘤可以分30多种,非常复杂。且由于个体间的异质性,同种类的胶质瘤,在不同个体上,对放化疗的敏感不同。这从病理基础上决定了胶质瘤治疗的复杂性。其次,大脑本身的功能、结构特殊,切胶质瘤沿着胶质细胞的白质纤维方向生长的,越长越深。这就决定了不能广泛的进行切除,否则可能出现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瘫痪,失语等神经症状,这也就使得神经外科的专家们更加施展不开手脚。

  更重要的是,所谓的我们的现代治疗手段——放化疗在脑胶质瘤面前也感到万般无奈。因为胶质瘤非常容易产生对放疗射线和化疗药物的耐受。“我们知道,人体有一定的耐受剂量,超过剂量会对人体自身造成严重的损害,这种损害有时候甚至比肿瘤损害还要恶劣。正常情况下,脑的耐受剂量在50-60cGy之间,弱达到100cGy,脑子就马上坏死。”

  所以,正常情况下的放疗,是肿瘤细胞比脑细胞对射线敏感,这样可以使得一部分肿瘤细胞被杀死。超过这个剂量,也有一部分肿瘤细胞存留下来,这部分存留下来的肿瘤细胞增殖以后,就会对放疗产生耐受性,加大剂量也无济于事。
[page]那么化疗方面怎么样呢[/page]

  记者:那么化疗方面怎么样呢?

  王伟民:可延长25%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这几年放疗药物发展的很快,其中,替莫唑安(国产名蒂清)对提高胶质瘤病人的生存期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的使用,可以延长25%的胶质瘤病人的生存。对最恶性的胶质瘤,如果只是单纯手术,不经过其他任何治疗。生存期不到一年。经过蒂清和放疗治疗,平均可以达到2.5年。”

  另外,我们正在研制一种抗胶质瘤疫苗。通过基因免疫治疗,把免疫基因装到肿瘤细胞里面,再回植到病人体内,从而产生免疫调节作用。用免疫淋巴细胞攻击肿瘤细胞。现阶段,动物实验已经有了效果,现在已经在做临床前的安全实验,在大的灵长类动物身上去实验它的安全性,如果这一步也成功,那就离应用临床又近了一步。

  记者:胶质瘤是如何诊断的呢?分为几个级别呢?

  王伟民:胶质瘤按照恶性程度,被分为1、2、3、4四个级别,1、2级是低级别胶质瘤,3、4级是高级别胶质瘤。级别越高,恶性程度、治疗难度也就越大,术后生存期也就越短。所以,对付胶质瘤的办法应该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坚持早诊断,早治疗。如果生活中出现持续性头痛、手脚无力、癫痫症状,就应该尽快去到当地较好的神经外科医院进行检查。

  记者:现在主要有哪些检查手段呢?

  王伟民:有B超,磁共振,CT、波普分析和PET-CT等几种。我认为,病例切片才是脑胶质瘤诊断的金标准。“B超检查简单便宜,容易普及,但往往不能发现细小的病变;CT和MR的出现则从影像学上帮助了医生,确还是有一定的误诊率;而PET-CT,仅仅是对于早期转移瘤有所帮助。要做到最终确诊,必须进行病例诊断。”

  记者:那么砸门医院在这方面医疗水平如何呢?

  王伟民:广州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现在每年的脑胶质瘤手术量已经达到200-300例,这在整个华南地区属于优秀水平。在术后生存期方面,过去比较悲观。但现在看来,低级别胶质瘤在早期切除的基础上,理论生存期已经在10年以上。从广总神经外科的病例来看,如果患者中间没有发生转恶的情况,5到10年的生存期还是比较多的。

  脑的最根本性的问题是认知问题。伴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大家开始对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胶质瘤手术不仅要考虑术后生存期,更应该注重的是病人的术后生存质量。在切与不切之间,应充分体现人性化。技术上,定位要精准,导航、功能区的定位要明晰;决策上,应尽量尊重患者自身的意愿,与患者充分沟通,做出合理选择,尽量不让手术影响到患者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