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如祥教授谈胶质瘤治疗核心

发布时间:2013-03-20 求医网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6%,在1996年第三届(悉尼)国际肿瘤控制大会总结的资料中统计,脑胶质瘤的发病率为3~10/10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3%,手术加放化疗的平均生存期仅为8~11个月。至今我国还没有脑胶质瘤大宗病例的长期追踪随访资料。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死亡率顺序排位,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在全球,每年恶性脑胶质瘤无情地夺去18~60万中青年人的宝贵生命。记者就胶质瘤的治疗问题,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采访到国内神经科学学会副会长、附属八一脑科医院院长徐如祥教授


徐如祥 教授

  受访专家简介:

  徐如祥,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院长、北京军区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从事神经外科医疗、教学和科研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擅长脑肿瘤、脑外伤和功能神经外科的诊治。学术任职:国内神经科学学会神经损伤与修复分会主任委员、国内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兼神经创伤学组组长、北京市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神经医学杂志》总编辑、《国内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副主编、《Neurol Med Chir》和《Neurosci Bull》等10余家杂志编委。

  记者:胶质瘤治疗的核心是什么?

  徐如祥:防止复发,极易复发是胶质瘤(尤其是恶性胶质瘤)最令医生和患者困扰的问题,这是由胶质瘤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胶质瘤在脑内多成“树根样”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的脑组织无明确边界,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对放化疗也不甚敏感,很容易复发;另外,胶质瘤具有“韭菜样”再生和增殖性特点,随着病程的延长,肿瘤的恶性程度不断增高。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绝大部分胶质瘤患者都会在治疗后的不同时间复发。如何防止复发是胶质瘤治疗的关键,是治疗的最核心。
[page]那么在胶质瘤治疗上采取什么治疗方法[/page]

  记者:那么在胶质瘤治疗上采取什么治疗方法呢?

  徐如祥:综合治疗与个性化治疗并举,胶质瘤目前常规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及术后放疗和化疗。综合治疗是胶质瘤治疗的金标准,多学科的综合治疗理念已被众多神经外科医生所认可、倡导。手术是目前治疗脑胶质瘤的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与工具,对于任何的胶质瘤治疗策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目的是降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与延长生命。在保障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做到最大范围切除是临床手术治疗的原则。有研究显示,肿瘤切除程度达到95%以上时,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

  综合治疗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胶质瘤的个性化治疗,综合治疗与个性化治疗应该结合起来。所谓的个性化治疗、个性化医学实际上是转化医学的重要特点,是转化医学所倡导的理念。转化医学是近十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其目的就是将基础医学的进展快速的转化到临床实践中,为病人服务,为人类健康造福。转化医学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同个性化医学、可预测医学等一起构成系统医学。”
 

  记者:现在医学界对胶质瘤认知如何呢?

  徐如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界对于胶质瘤复发的原因有了全新的认识,尤其是胶质瘤干细胞的发现,对于如何防止胶质瘤复发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外,人们逐渐认识到胶质瘤本质上讲是一种多基因异常疾病,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药物耐受和免疫治疗敏感性等是与一些基因的相关表观遗传改变和低含量DNA突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例子:只有0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能从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中获益,而缺乏甲基化的患者生存时间并未延长,这提示我们与脑胶质瘤相关基因对于化疗药物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是非常有意义的。正是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国内首家"神经科学转化医学中心"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联合开发,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于临床,开发出了基于分子检测的靶向胶质瘤干细胞的免疫治疗胶质瘤个性化治疗方法,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治疗策略。

  记者:目前胶质瘤治疗水平如何呢?

  徐如祥:胶质瘤的治疗目前仍是难题,任何单一的手段都无法达到治疗。胶质瘤治疗的未来在于综合治疗与个性化治疗并举,互相结合,实现真正的个性化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