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更须教授谈大动脉错位的诊断及症状

发布时间:2013-03-21 求医网

  记者:今天我们请来了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 心外科周更须教授就大动脉错位方面的问题和我们谈谈。周教授,您好。我想问的是大动脉转位是怎么一回事呢?


周更须教授

  周更须教授: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0.2‰—0.3‰。约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7%,居紫绀型先心病的第二位,男女患病之比为2—4:1。患有糖尿病母体的发病率较正常母体高达11.4倍。约90%的患者在1岁内死亡。

  最重要临床表现是青紫,出现早、半数出生时即存在,是出生就发现紫绀的最常见先心病。随着年龄增长及活动量增加,青紫逐渐加重。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若不伴其他畸形,则形成两个并行循环。上、下腔静脉回流的静脉血通过右边心室到转位的主动脉供应全身,而肺静脉回流的氧合血则通过左心射入转位的肺动脉到达肺部。患者必须依靠心内交通(卵圆孔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或心外交通(动脉导管未闭、侧支血管)进行血流混合才能存活。本病血液动力学改变取决以是否伴同其他畸形,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程度及肺动脉是否狭窄。根据是否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可将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分为三大类:

  (1)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并室间隔完整:右心室负荷增加而扩大肥厚,随正常的肺血管阻力下降,左心室压力降低,室间隔常偏向左心室,二者仅靠卵圆孔及动脉导管沟通混合,故青紫、缺氧严重。

  (2)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完全性大动脉转位伴室间隔缺损可使左右心血液沟通混合较多,使青紫减轻、但肺血流量增加可导致心力衰竭。

  (3)完全性的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肺动脉狭窄:血液动力学改变类似法洛四联症。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常用方法。若二超声显示房室连接正常,心室大动脉连连接不一致,则可建立诊断。主动脉常位于右前,发自右心室,肺动脉位于左后,发自左心室。彩色及频谱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心内分流方向,大小的判定及合并畸形的检出。

  诊断后首先纠正低氧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姑息性治疗方法球囊房隔成形术(Rashkind procedure适于缺氧严重而又不能进行根植手术时可行球囊房隔造漏或房缺扩大术,使血液在心房水平大量混合,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使患儿存活至适合治疗手术。治疗性手术大动脉调转手术(Switch手术)应在生后3周内进行,即主动脉与肺动脉互换及冠状动脉再植,达到解剖关系上的纠正。
[page]何谓大动脉错位[/page]
  记者:那又何谓大动脉错位?

  周更须教授:大动脉错位是指由于发育畸形而引起大血管间关系的变化,包括完全性大血管错位、纠正型大血管错位、右心室双出口、大血管错位伴单心室等,其中以完全性大血管错位最为常见。

  完全性大血管错位亦称右型大血管错位,此时主动脉自右心室发出,而肺动脉自左心室发出,主动脉位于肺动脉的前右。常伴有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口狭窄、房室共道永存、三尖瓣闭锁等。

  大血管的完全错位,使从周围静脉回流的未氧合血,到右心房和右心室后不经肺而结合直接喷入主动脉;从肺静脉回流的氧合血到左心房和左心室后,再喷入肺动脉回到肺。大小循环之间互不沟通,病人将无法生存。心房间隔缺损、心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等畸形的合并存在,足以沟通此两循环,但周围动脉的血氧含量仍低,其病理生理的改变取决于这些沟通的大小和是否同时有肺动脉口狭窄。

  病孩出生后即有紫绀,婴儿期喂食困难,体重增长慢、气喘、咳嗽、易患呼吸道感染,常在四个月内出现心力衰竭。伴有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病情,下半身紫绀较轻,杵状指(趾)常在半岁后才出现。心浊音界增大。合并心室间隔缺损者,胸骨左缘特别是第三肋间有全收缩期吹风样返流型杂音,常有奔马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者,则心底部有收缩期吹风样喷射型杂音。X线片见肺血管影增加(合并肺动脉口狭窄者例外),心底部血管影较窄,肺动脉总干弧消失,主动脉影小(侧位见升主动脉向前移位),左、右心室和右心房增大,左心缘长而向外侧凸,使心影如斜置的鸡卵,其优秀向左下方。大、小循环间沟通小者,心电图常示右心室和右心房肥大,沟通大者常示双侧心室肥大。超声心动图示在同一探测部位中,同时能测到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两种回声。磁共振电脑断层显象横面示主动脉向前向右移位。矢面示主动脉在前从形态为右心室的心腔发出,而肺动脉在后从形态为左心室的心腔发出。右心导管检查示右心室压力增高,收缩压与主动脉收缩压相等,心导管可从右心室进入主动脉,也可能通过合并存在的沟通而得以进入所有普通四个心腔和两根大血管。血液分流情况随合并存在的沟通情况而异。选择性右心室造影可见主动脉同时显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