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蓄芳教授谈关于强迫症的内容

发布时间:2013-03-25 求医网

  主持人:我们首先来说一说强迫症的概念。我这边有一些强迫症的案例,您先判断一下他这种情况是不是强迫症,一位网友说,郭老师您好,我是一位年轻女性,我晚上睡觉前必须要先检查一遍门窗,而且检查一遍两遍,三遍都不放心,非得足足检查31遍才可以,多一遍不行,少一遍也不少。我只知道不这样做的话,人就会非常的焦虑。等我检查回来,我丈夫已经睡着了,为此我的生活质量大受影响。我们想请郭老师解释一下,这样的情况属不属于强迫症?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郭蓄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个女性有非常典型的强迫症状,叫强迫检查,心里反复对一些事情产生不确定感,需要反复地去确认。有的人出门的时候,会检查门锁,检查包里有没有落东西,或者是夹带了什么东西,这种人检查的遍数,有一些他自己认为非常吉利的数字,这些数字都有一些根源,但是可能因为没有深究,就没有看到这位患者的心理根源。例如,病人常常会认为4、7这些数字不好,认为3、6、8、9这些数字比较吉利。具体到这位病友,她为什么认为31是最吉利的,背后肯定有心理原因,不跟她本人做深度访谈是无法知道的。但是从她现在的情况判断很可能是强迫症。因为她既强迫自己要检查,内心又觉得没有必要,可是她又控制不了,同时这种强迫的行为又影响到了她正常的生活,内心也感到非常的痛苦,她的家庭、生活都受到了影响,这就是强迫症重要的标准。

  主持人: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认为自己有自觉不自觉的强迫症倾向,您能够先说一说,生活中强迫症的表现有哪些吗?

  郭蓄芳: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人们利用强迫的方式让自己感到确认,感到有掌控,有把握,比如说学生阶段常见的就是做题,反复的检查。明明已经做对了,他就认为可能还有错误,就会再检查一遍。明明一道题检查下来,证明题都算好了,他还要重新再反过来证明一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有一些家里人爱干净,就容易出现洁癖。反复的拖地板、擦玻璃,或者害怕有病毒。还有一些情况,比如说生孩子以后,妈妈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担心,总怕细菌传染给孩子,会给孩子的物品反复的消毒、清洁的情况也非常多见,甚至有的人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消毒剂,碗、玩具等都要进行消毒。有的人做一些动作有一定的仪式,有的人做一些事情必须要先怎么样,后怎么样,这种人往往从小的时候就会有这种仪式化的动作。比如说小孩本来是一种游戏的心理,走路必须得踩着地上的线;有的孩子走路时必须走树空,必须要从第一、第三个穿过去。还有一些人做事情特别追求完好,工作以后因为压力比较大,做事情就会特别较劲,特别认真。会计职业的人就特别容易出现强迫,他反复的算帐,要把帐目反复核对、算平,每一张票据都贴得非常的整齐、横平竖直的,这样的情况在生活和工作中也非常多见。
[page]怎样才算已经发展成强迫症?是什么导致了强迫症的出现[/page]

  主持人:有一些强迫症可能是属于还可以接受的范围,有一些已经到疾病的范畴了。这中间有一个界定的标准吗?

  郭蓄芳:标准非常简单。有两种情况:第一,患者内心感到痛苦,觉得我没有必要做这件事,例如,他明明门窗已经锁得非常好了,却还要去看。;手已经洗得非常干净了,还要去洗。同时,他的自己内心是非常痛苦的。第二,他内心可能不觉得痛苦,可是他的生活已经太过细节化,使得他的正常生活没有办法继续。比如说上班他特别早起来,还是迟到。工作明明八小时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是他完成不了,因为他反复的检查、反复的计算,所以他下班拖得特别晚。这严重影响到他的生活,可能他自己觉得这就是我的生活,但是他已经太大量的反复,从时间上已经干扰到正常生活了。

  主持人:关于强迫症的标准,其实还有很多。在互联网上找一个相关的书籍也能够看到很多关于强迫症的自测题,还有更详细的标准,如果大家有时间也可以自己找来看一看,对照一下。关于强迫症的倾向请郭老师再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导致强迫症的因素,有没有一些外在的或者内在的因素?

  郭蓄芳:强迫症现在从研究上还是认为没有明确原因的疾病,可能大脑科学没有那么发达。从推测和观察上来讲,有几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是跟遗传有一定关系。因为我们会发现强迫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比如说你发现一个强迫症患者,你去调查他的家族中,父母兄弟姐妹有强迫症的在5%~7%。这比正常人的患病比例要远远高得多。遗传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遗传问题的专家之间也有一些争议,因为,你很难鉴别到底是生物学上的遗传使得孩子跟父母有相似的表现,还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家庭这个环境中的作用引起的?第二个方面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这包括患者自身的性格基础问题。你可以看到强迫症的患者和他的家庭都有一定的特点,患者本身往往是做事很认真,追求完好,甚至是苛求,而且他既苛求自己,也会苛求别人。所以他在生活中人际关系并不是特别好,但是他往往跟领导的关系特别好,领导比较赏识他工作的认真、仔细。很多强迫症的患者工作上的成就并不低,但是没有特别多的创造性,因为他做事情比较刻板,太过于追求细节,缺乏创造力。这样的患者,你会看到他父母的教育要求是比较严格的,教师的家庭、医生的家庭,这样的职业都挺容易出现强迫症患者的。因为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高,不仅是学习上面要求高,可能生活方面、道德方面要求都是比较高的。这样的孩子从小循规蹈矩,甚至有一些死板,谨小慎微,非常注意细节。比如说有的人会对健康形成一种强迫,事事都要去看健康知识。甚至这个健康知识都矛盾起来了,一会儿说喝豆浆好,一会儿说喝牛奶好,他都不知道怎么做了!对健康过分关注了。他们对事情做决策非常困难,犹豫不决,一会儿觉得这么做有这样的好处,也有那样的坏处,可是那样做又有那样的好处,也有那样的坏处。他总是想达到最完好的决策,可是事实上人生没有完好的东西存在,这是性格上的特点。

  对于家庭特点呢,父母往往也有,比如说洁癖、做事认真,而且缺乏温情。你跟一个人谈话,你感觉到他谈话很温暖、很体贴。但是有强迫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很少让你有这种温暖感,他们的父母往往都是在教育孩子: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许又新老师说强迫症是“应该”的暴虐,这话太有道理了。

  三方面,研究认为,强迫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是导致强迫症产生的原因,所以,可以增强5-HT功能的药物对强迫症是有治疗作用的,但是,也并不是对所有的强迫症都有效,而且,停药后的复发率很高。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因素主要是遗传,还有来自于家庭和社会方面的环境给我们的一些影响和对自己完好的要求所导致的强迫症。

  郭蓄芳:这里面还有一点,他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一些事件往往容易诱发强迫症。比如说这个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本来一直学习挺好的,可是由于知识越来越难,开始学习跟不上,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某一次成绩考得特别差,被父母体罚。一向工作认真,但是突然之间银行帐目错了一笔,这些事件都可能对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的冲击。比如说去年汶川地震以后,由于强烈的精神创伤和刺激,也会引发强迫症。

[page]强迫症人群为何越来越年轻化[/page]
 

  主持人:有人说现在强迫症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龄化。那什么年龄段的容易发病,有没有这样的数据?

  郭蓄芳:这方面严格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是会有一些观点值得借鉴,我们在临床上也发现这样的情况,以前强迫症的患者个性上成熟一点的人多,尤其是二十多岁的人患病的相对多一些。现在我们发现17、18岁也是一个小的高峰期,大家一下就可以想到跟高考压力大有关系。现在就业压力也大,升学压力也大。孩子也想考到好学校,家长也希望孩子考到好学校。所以在高中期间出现强迫症的病人是一个很大的发病群体。而且我们发现,社会压力大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甚至传递到儿童患强迫症的年龄也有走低的现象。有的8、9岁的孩子都感觉到学习压力比较大。而发病的高峰期则是在青春期前后,12、13、14随很多见。外地的学生想考省重点,北京的孩子想考清华附、北大附、人大附。这些孩子都有很大的压力。
[page]强迫症能治愈吗?[/page]

  主持人:假如说有一些人已经有这样的倾向了。这个病能不能治愈呢?

  郭蓄芳:儿童的强迫带有一种情绪化的色彩,而且带有阶段性的色彩,在某些年龄段容易出现。比如说初中这个年龄段会学哲学,有一些孩子在学习压力下,就会有一种对哲学的思考比较多。或者对数学的公式、定理,化学的原理产生疑惑,怎么会这样呢?这种疑惑使得他内心有一种不确定感,这种不确定感本身就是强迫的基础。就像不能确定是不是锁门的道理一样,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大家不要太多的去强化,认为他这就一定是病了。作为家长来讲,也不要太觉得这是多大的问题,要淡然处之,顺其自然,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慢慢的成长。这种儿童强迫,长大并不一定会发展成强迫症。如果过于紧张,就会有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孩子觉得我是不是真有问题了。以后他再看看书,越看越像,对号入座。这也容易引发强迫。

  主持人:我们刚才提到了学生、就业方面的一些。比如说减肥强迫症、洁癖强迫症。包括我们在网上搜到的一些关于易建联比较有意思的一些事情,说他拿着手机时时刻刻不离身,随时都要拿出来看看,是不是有人给我发短信了。

  郭蓄芳:这种现象更准确的用一个名词叫强迫谱系障碍,有很多心理现象跟强迫有一定的关系,都属于强迫这个谱系里面的,但是跟强迫症的医学诊断不是一回事。手机更多的带有成瘾色彩,成瘾者不想去控制;强迫的特点则是强迫和反强迫,患者不想这样,但控制不住。手机的成瘾现象,就像网络成瘾的人一样,他就愿意上网,根本不想去改变。他可能觉得这可能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给他发短信。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手机依赖特别严重,好象我没有手机都觉得缺了点什么。有时候跟我们的服务、工作、人际来往有关系,更多的时候我们通过手机去联系,当然这并不能够叫做强迫。还有刚才你说的洁癖,有两种情况,有一种情况就是内心痛苦,可以影响到生活的,就是强迫症。有一种人他觉得爱干净很好,是一种非常好的卫生习惯,生活、工作也不影响,心理也不痛苦。那只是一种个性上的特点,达不到强迫症。当然,强迫性人格和强迫症之间还是有1/3~2/3的关联性的。再有就是减肥的问题,为了减肥而患厌食症的也属于强迫谱系的障碍,她总是认为自己胖,他她们往往患有一种体象障碍,有的人已经很瘦了,我见过的女孩164CM的个子,体重只有28公斤,她还觉得自己胖。她错误的对自己的身体形象产生的这种误区,使她还要减肥,这也带有一种强迫色彩,明明已经错误她却还要坚持,这种人没有很好的自我认识和能够保持合理体重的能力,这跟强迫症还不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