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药高价失控困局待解

2013-02-25

  近年来,中药材涨声一片,致使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作用难以发挥。中药材从种植商到医院,每个流通环节都层层加码,雁过拔毛,不少消费者感到,高价位使得中药越来越“难吃”了。中药价位处于失控状态,原因何在?

  药农和中小药厂

  利润空间不大

  随着医改的步伐一步步加大,北京正式启动基本药物集中采购,药品价格将平均降低30%,但这些药品绝大部分是西药,不包含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药饮片价格处于失控状态,价格下调暂无时间表。

  中药价位为何居高不下,济世药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张海谈到这个问题显得有些无奈:“中药饮片价格高,药农和药厂利润空间并不大。市场价格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监管到位。”

  张海认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药农按计划进行生产,种植的药材有人定量收购,药价并不高;而现在是由市场经济来调节。比如说,药农看某样药材非常紧俏,大量生产,结果供远大于求,第二年造成药材滞销,使得药农苦不堪言。种植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药材的种植需要宏观调控,要有计划进行。

  从药品生产角度讲,一些大的药厂都有自己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中间没有供应商这个流通环节;对于一些中小药厂,流通环节成本很高。张海举例,比如说河南,资产过亿的药厂只有10家,资产在亿元以下的药厂有260家。中小企业需要中药材采购平台,现在国内有17个医药采购平台,这远远不够,应该每个省都设一个医药采购平台以减少运输成本。“我们要去南方采购中药材,运输成本很高。”他说。

  流通环节层层加码

  药品价位连翻几番

  山东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副总裁苏俊岩曾经对记者表示,受中药材价格高位运行影响,种植药材的农户和中药企业没有受益,医药企业亦受打击,而流通环节受益最大。这一不合理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来自医药企业的采购环节,其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利益网,造成中药材种植户很难直接与制药企业对接。

  据了解,不光是从药农到药厂,还有从药厂到医院的每个流通环节都要层层加码,其成本最终都转嫁给了消费者。

  一位有着近20年销售药品经历的医药代表向记者透露,中药材的流通环节是种植商(种植户)-供应商(批发商)-生产商(厂家)-医药公司-医院(药店)。其中,种植户获利很少,中药材供应商从种植商收购药材,至少会加成3倍;中药生产商从供应商批进药材,药品至少加成20%-30%;医药公司再从生产商批进药品,还要加价至少20%;然后到流通的终端医院和药店,还会加成15%。

  张海举例说,六味地黄丸里边的山茱萸,现在种植面积过大,20元一公斤,按照正常的流通价位,中药饮片进入商业领域加价10%,进入医院,加价15%,但是在医院远远不是这个加价的概念。目前,医院或者药店山茱萸的售价几乎不低于100元一公斤。

  记者特意走访了北京几家中医诊所和药店,调查山茱萸的价格;同仁堂(600085)2.6元/10克、一公斤260元;白云观中医诊所2.5元/10克、一公斤250元;金象大药房2.2/10克、一公斤220元;好得快平价药店1.6/10克、一公斤160元。诊所和药店此中药价位普遍居高不下。

  医生“临床费”

  变相提高中药价位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代表还向记者说:“目前来看,‘医药分家’只是让医院在药品上不能加成,没有赚到钱,但医生还有‘临床费’,他们才是开处方的人,开什么药他们说了算。”他认为,“在医药流通环节的终端,医生监管是关键”。据了解,只要国家发改委定价高于18元的药品,不管中药、西药,在医院基本都存在“临床费”现象。

  “临床费”就是医生从医药公司拿的开出药品的回扣,行话叫医药医疗咨询费。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中美健康峰会上,中华医学会党委书记饶克勤表示:“54%的医生曾接受过药品回扣,还有39%的医务人员曾接受过医药公司的会议资助。”据称,这一数据来自一项名为“透视医生调查”的研究。业内人士指出,“临床费”助长了中药价位居高不下。

免费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