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4-16 求医网
肛瘘中医又称肛漏。本病为肛肠科常见病,在我国占肛门直肠病的1.67%-3.6%,国外为8%-25%,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5:1。西医认为本病发病病因与肛门腺感染、直肠肛门损伤、肛门裂、结核、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肛管直肠ai及其它手术损伤等因素有关。中医则认为该病发病与外感六淫之邪、痔疮久而不愈、饮食肥甘厚味、局部气血运行不足等因素相关。高位复杂性肛瘘治疗难点多,是国内外研究方向。
主持人:高位复杂性肛瘘多次手术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匡艾文:本研究所收集的病例均为2003年-2007年在国内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行多次手术的肛瘘患者105例。
一般资料
105例患者中男性87例,女性18人;手术次数:手术1次,82人,手术2次18人,手术3次3人,手术4次2人;其中本院手术17人,外院手术85人,其中有3人在本院及外院均行手术治疗。.
主持人:肛瘘发生发展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匡艾文:1、肛门腺感染
2、联合纵肌的作用
3、三肌袢理论
主持人:高位复杂性肛瘘手术的难点是什么?
匡艾文:1、瘘道复杂,引流不畅。
2、括约肌保留。
3、如何进行合理挂线。
4、正确处理内口。
主持人:术前需要做什么检查?
匡艾文:瘘道造影:瘘道造影将40%碘化油从肛瘘外口加压注入管道内,它可以了解瘘管的走行、分支及内口情况。瘘道造影成本较低,但使用不便,造影剂溢出瘘口后影响观察;当瘘道处于封闭状态时,不能完整显示瘘道和指示内口;
磁共振检查:MRI在软组织检查方面的优越性使其成为复发性肛瘘的优选检查方法。MRI能明确主管、脓肿以及二级瘘管的存在及走向,指示内口,能明确管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临床建议推广使用;
CT造影检查 :使用60%泛影葡胺液。检查前常规进行清洁灌肠,并且保留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在直肠内,便于区分直肠与周围组织。了解瘘管位置、形态、数目、走行方向及内口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并进行测量、划线,检查效果好于常规X线检查。
[page]肛瘘的手术疗法是什么?[/page]
主持人:肛瘘的手术疗法是什么?
匡艾文:手术疗法是目前肛瘘治疗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传统手术方法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复发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特别是高位肛瘘,由于瘘管走行高,单纯切开瘘管,容易损伤过多的括约肌,导致肛门失禁。因此,肛瘘手术的关键点在于,
(1)正确寻找感染源
(2)瘘管分布和走行,
(3)合理选择切口,
(4)保护肛门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1、脱管法:
传统中医疗法,最早见于宋《太平圣惠方》,将砒溶于黄蜡,捻为条,纳痔瘘疮窍中。即将药根据疮口大小深浅,作成棒或条,插入窍内,或将药放入纸中,插入瘘管,蚀去恶肉,用生肌散收口。近年来该疗法改进,结合现代医学技术而设计“内口闭锁药捻脱管法”治疗肛瘘,是中西医结合的新方法。将红升丹用桑皮纸做成大小长短不一的药捻。.用刮匙从外口适当搔刮瘘管,向下清除感染肛窦、肛腺及其导管,用肠线缝合肌层(内括约肌),再将切口上缘粘膜适当游离下拉,覆盖创面,.用细丝线缝合肛管皮肤,以加强闭合内口,.当瘘管脓腐脱净流血水时(一般需要4—6天),停用药捻,让伤口自愈
2、传统手术方法:
切开法:切开法的适用症:
(1)瘘管通过外括约肌浅层以下的肛瘘。
(2)内括约肌与外括约肌之间的肛瘘。
(3)瘘管通过肛管直肠环,但其局部病变已经完全纤维化,而且与周围组织已发生疤痕粘连的肛瘘。 对于高位肛瘘而言,由于担心创面引流,故大部分切口较大,大多数都需要切断外括约肌深层纤维,所以术后有很大一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大便和气体失禁,显然这种疗法不适用深部高位肛瘘。
切开挂线法:
适用于高位复杂性肛瘘。广安门医院改进传统药线挂线疗法,采用橡皮筋挂线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通过橡皮筋的缓慢切割作用,逐步切口瘘管及括约肌,防止快速切开括约肌后,括约肌回缩引起的括约肌功能受损,导致的肛门失禁。该疗法大大提高高位复杂性肛瘘的**率,降低肛门失禁的并发症发生率。
(1)对于高位肛瘘采用低位瘘道切开, 高位瘘道挂线的方法。
(2)采用分次紧线的办法,达到边切 割边生长,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
(3)实验表明每次紧线1/4-1/3的原则。
(4)每次紧线间隔7-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