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06 求医网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疾病防不胜防,当我们患上动脉硬化后,应当将注意力会由疾病预防转为疾病治疗,关注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是什么,以及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带着这些问题,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钱水贤教授将为我们做出解答。
专家简介:
男,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197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1986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96年获日本东京医科齿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擅长肢体动脉瘤(胸腹部动脉瘤),腹部内脏动脉瘤,颈部、四肢部位的动脉硬化闭塞症,肾血管性高血压,大动脉炎,动静脉瘘,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下肢静脉曲张,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血管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参加美国血管学学会会员(F.A.C.A),亚洲血管学学会会员,日本血管外科学会和日本血管无创诊断法研究会会员等学术团体,现主要致力于血管腔内微创技术在血管外科的临床应用、糖尿病足和下肢慢性溃疡的治疗和缺血性脑中风的防治。发表论文总数达150余篇。
主持人:钱教授,你好!
钱水贤:大家好!
主持人:目前临床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各异,请您谈一下其诊断的标准。
钱水贤:两年前卫生部就委托我们血管外科参与制定了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诊断标准,这个标准去年出台,今年已经实施,内容基本与教科书上描述的规范相同。其中包括几点:第一,患者发病年龄>45岁,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冠心病,病变部位以大中动脉为主,其它部位动脉硬化常见于心、脑、肾等动脉。
第二,有临床表现:下肢缺血、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触摸不到,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组织器官缺血坏死的症状;第三,ABI指数(踝肱指数)≤0.9为标准;第四,影像学的诊断依据。标准不一定完善,比如今年我们科室有一个患者才43岁,不仅搭过桥,下肢动脉也放过两枚支架。现在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呈年轻化趋势,所以诊断标准以后还有待继续**和修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提高意识和早期治疗,而且需要进行规范化地治疗。
主持人:请您谈谈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该如何有效预防其发生?
钱水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症,其次还有肥胖、糖尿病和不良的饮食习惯。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感染,特别是牙周炎和吸烟等诸多因素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有关。我个人认为,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明确。现在我国肥胖人群逐渐增多,上海大多数儿童都超重,肥胖在上海已经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的重点危险因素,也是独立监测的因素之一。
1990年我在国外第一次发表文章,当时预测我们国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发病率在未来20~30年内会上升。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很低,一年内只见到数例病例,如今在上海三甲医院,一年中治疗ASO病例达到数百例。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国内大动脉病变,应用大支架的病例超过一万例。
[page]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有何新的进展 [/page]
主持人: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因有哪些?
钱水贤:由于人们整体生活习惯的变化、饮食的变化以及工作压力等影响,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迅速增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全身性的病变在下肢局部表现,下肢主干血管狭窄或闭塞时导致肢体缺血。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冷感、麻木、小腿肌肉易发生怠倦、疲劳、酸胀感,而无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行走时出现下肢小腿肌肉的疼痛,站立或休息数分钟后疼痛消失,行走的距离和时间会越来越短。许多人把腿疼痛症状归因于一般的腰腿疼痛,缺钙等等。延误了诊治,数年后疾病到了晚期,产生夜间下肢静息痛,足部溃疡,坏疽和感染,并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情况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惕。
我受邀去日本讲课时,将所有的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疾病都称为生活习惯病,危险因素就是生活习惯的变化。所以从预防着手,要从源头去控制,生活习惯要合理安排,工作休息和户外活动也需调节好。另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幅度大,心脏节律异常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都有影响,我们应从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注意,包括饮食,这样可以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主持人:目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有何新的进展?
钱水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可谓日新月异。国内的介入技术起步比国外稍晚些,早在上世纪 8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面的治疗,当时主要是缺少血管腔内治疗的材料。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介入材料逐步开始增多,但真正广泛应用介入技术是在最近15年间。随着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不断地创新,很多临床上通过传统手术不能解决的疾病而通过血管腔内介入术得到良好治疗。
很多新的产品不断问世,最近推出了斑块切割的器材,也有专门针对下肢小血管和糖尿病足患者等特殊病变的球囊产品,导丝越来越细、操控性能越来越好,能很轻松地通过血管闭塞段,目前临床使用的介入材料基本上能够满足大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未来还会有更多新的产品出来,这是我们十分关注和期待的。
[page]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介绍 [/page]
主持人:在血管外科领域,国内和国外的医师交流平台是怎样的?
钱水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和国外血管外科专家的互动频繁,我们会请国外的专家到我们这里演讲,我们也会被请到国外去讲课。今年我去国外参加会议演讲两次,国外的血管外科医师和放射介入科医师都想知道我国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以及治疗情况。亚洲放射介入学会也邀请我去讲课,就治疗中的难点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和他们有良好的互动交流,同时也学习国外新的技术,观摩新的产品。我自己创办了一个上海—东京血管外科会议,每年一次。现在国外新的技术引进到国内的速度也很快,我们也会请国外专家来国内介绍新的技术成果,讲课指导和交流。
主持人:就您的了解,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没有一个规范化体系来指导医师进行操作?
钱水贤:每个国家的情况不一样,我国血管外科疾病也有其治疗指南,介入仅仅是种技术,如今心脏内科医师做支架例数已经很多,心内科在介入技术规范化方面已经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血管外科专家也准备制定血管外科的介入治疗规范指南。
目前上海已经实施临床医师培训制度,由于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已经引起各层政府部门注意,所以从今年开始,临床医师培训流程上还要加上血管外科的轮转,会有相关考核。政府现在很重视血管疾病,因为其晚期患者承受的疼痛甚至比恶性肿瘤晚期的患者还要剧烈,肢体的缺失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心理和经济负担。
[page]微创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并发症有哪些 [/page]
主持人:微创血管腔内修复术的并发症有哪些?术中注意哪些要点来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钱水贤:任何手术都会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所以要格外重视。微创血管腔内介入术并发症最常见的有皮下血肿,包括穿刺点的血肿,属于医源性损伤,其发病率呈增加的趋势;另外,介入手术还可能引起血管破裂,穿透会造成血管内膜的损伤,形成动脉夹层,若穿透到静脉会导致动静脉瘘,若穿透的位置深可引起出血性休克,最终导致死亡。
很多医师都想开展腔内介入的手术,但他们并不全是血管外科医师,腔内修复术术中与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栓形成,通常注射足量的肝素可以避免血栓形成。对初学微创血管腔内介入术且非血管外科医师来说,这点容易被忽略。
主持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的成功率如何?
钱水贤:从技术的成功率角度来讲,由于现在介入设备和材料的条件齐全,可以满足大部分患者的需要,技术的成功率在90%以上。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一年血管通畅成功率可达80%,两年成功率递减至75%,三年通畅率为70%,与传统的外科开刀手术相比,总体通畅率要低10%~15%,但血管腔内修复术具有微创、局部麻醉、创伤小、痛苦少、安全有效,适合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患者,特别是老年人、危重的患者。微创介入术可以反复多次施行等诸多优势,保肢的成功率很高而截肢比例很低。
主持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和其它血管疾病的治疗上有区别吗?
钱水贤:整个血管疾病有三个系统:动脉、静脉和淋巴系统,现在淋巴系统的疾病发病率很低;静脉疾病最多见的是下肢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动脉疾病中动脉硬化最常见,其次是动脉瘤。就拿动脉疾病的治疗来讲,动脉疾病中有两种病变具有代表性:狭窄闭塞性病变和扩张性病变,其治疗方法、治疗的手段和术中注意的要点都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不同病变、不同部位的治疗都要分别对待。
[page]给青年血管外科医师一些指导和建议 [/page]
主持人:您现在**的研究课题是什么?
钱水贤:就下肢动脉闭塞症而言,我在回顾以前的资料,总结规范性治疗的操作流程。20年以前我们治疗过的患者,随访10年以上血管的通畅率很高,当时支架还未问世,用的是球囊导管扩张技术。而现在支架应用很广泛,这引起我们关注,在某些病变部位,支架是否一定需要放?什么样的病变程度需要放支架?支架是放长的还是短的,覆膜的还是没有覆膜的支架?通过回顾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便日后制定一系列规范化治疗的方案作为参考。此外,我们还跟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室合作,讨论着手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导丝的可控性方面做些研发工作。
主持人:请您给青年血管外科医师一些指导和建议。
钱水贤:新入血管外科的年轻医师,首先**牢牢掌握普通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要领,有了坚实的外科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血管外科基本知识和逐步掌握血管腔内技术的基本技能。从基础开始,从简单的开始,认真学习,不断自我总结。若掌握不好基础的外科技能,手术中一旦出现棘手问题需要外科开刀,就会措手不及。介入技术是精细的手术,也是一门艺术,血管外科医师一定要有耐心,集中精力,细心操作,介入手术总的时间尽可能控制在3小时以内,避免患者凝血等方面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持人:感谢专家的精彩介绍,随着社会进步、医疗技术进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不是难事,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疗,要有信心。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
更多专家视角:
【文章转自:门诊新视野】